縱橫捭闔,兩個魏國人之間的較量:公孫衍和張儀的謀國之戰

“犀首”公孫衍是戰國時期魏國的陰晉人,張儀是河東安邑人,都是魏國人,如何透過縱橫捭闔,將天下作為對弈中的棋子呢?

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公孫衍被任命為秦國大良造,開啟了為秦國徹底收復河西的戰略謀劃。

公孫衍上任後,很快就對魏國發起進攻,魏國尚未從馬陵之戰的失敗中恢復過來,無法抵擋秦軍,很快被擊敗,被迫割讓陰晉給秦國。此後,公孫衍再次帶兵進攻河西之地,打敗魏軍,俘虜龍賈,斬首八萬,秦國徹底佔據河西之地,魏國被迫承認秦國對河西之地的所有權,向秦國求和。

縱橫捭闔,兩個魏國人之間的較量:公孫衍和張儀的謀國之戰

第一局,相位之爭

河西大勝之後,

張儀來到秦國,向秦惠王提出了韓、魏天下之咽喉,佔據韓、魏,則進可以吞併天下,退則據守無憂,應該趁魏國虛弱之時,謀求更大的利益,而不應該轉而進攻別的地方

。但是這樣的策略和公孫衍的戰略相沖突,有人說是公孫衍收了魏國的賄賂,所以替魏國說話,如果公孫衍這麼好賄賂,河西之戰前魏王為什麼不做呢,這種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難道不知道名聲在外,財富自然不缺,會看上那麼三瓜倆棗麼,這更多的應該是張儀和公孫衍政治鬥爭中造的一種勢,讓人覺得公孫衍停止進攻魏國有私心,不需要人相信,只要有一個藉口,說得動秦王,公孫衍的大良造 就坐不穩

,果不其然,很快就受到排擠,不得不離開秦國,跑到魏國為將,這一局張儀勝得巧妙,抓住對手的錯誤,一擊致命!

縱橫捭闔,兩個魏國人之間的較量:公孫衍和張儀的謀國之戰

第二局,連橫破合縱

公孫衍到魏國後,聯合魏國宰相惠施,提倡合縱戰略,對抗強大的秦國。首先聯合齊國,發動對趙國的戰爭,打敗趙國,合縱戰略初步見效。但是也讓秦國發現了合縱的厲害,

畢竟張儀也是縱橫家出身,這種眼光肯定是不缺的,於是秦國派嬴華和張儀率軍攻打魏國蒲陽,佔領後又歸還給魏國,軟硬兼施,破壞合縱戰略

,第一次合縱戰略失敗。在這種情況下,

公孫衍再次行動,拉攏韓、趙、燕、中山四國,發起了歷史上著名的“五國相王”事件

,但是這次事件搞得實在太大,秦國還來不及反對,楚國和齊國就提前反對了,秦國在背後偷笑了,“五國相王”草草收場,合縱第二次失敗,魏國倒向秦國,此後惠施被罷相,張儀出任魏國的宰相,第二波交鋒中,張儀再度勝出!

縱橫捭闔,兩個魏國人之間的較量:公孫衍和張儀的謀國之戰

第三局,魏國相位之爭

張儀出任魏國的相國,

雖然是魏國的宰相,但是卻始終在為秦國辦事,於是策劃了秦軍從魏國和韓國借道進攻齊國的事情,可能也是想來一出“假途伐虢”的戲碼,可是齊國不給面子,打敗秦軍

。這場失敗,也標誌著張儀的連橫策略的失敗,魏國內部懼怕齊國和楚國,派出使者前往山東六國,再次爭取合縱,同時把張儀逐出魏國,趕回了秦國。

在這種聲勢下,主張合縱的公孫衍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獲得各國的支援,被任命為魏國的相國,這一局交鋒中,公孫衍笑到了最後

縱橫捭闔,兩個魏國人之間的較量:公孫衍和張儀的謀國之戰

第四局,一力降十會

公孫衍出任魏相後,積極聯絡,組織起魏、趙、韓、燕、楚五國的軍隊,發動對秦國的戰爭,聯軍在函谷關和秦軍對峙,但是由於聯軍成分複雜,不能統一指揮,被秦軍擊潰。此戰之後,魏國損失慘重,再次向秦國求和,

公孫衍被迫離開魏國,但是離開前推薦齊國公子田文為魏國宰相,公孫衍逃到韓國,出任韓國相國,同時和齊國的宰相田嬰結盟,保證了合縱形式的再次形成

在這個時候,

作為戰國時代極具戰略眼光的縱橫家,張儀準確的抓住了合縱的弱點,促使秦軍攻擊韓國,這也是張儀入秦國之後的主要戰略,準確發現魏國和韓國就是天下的七寸,就是猛打這兩個國家。秦國進攻韓國的時候,合縱令人尷尬的一幕出現了,竟然沒有人救援,韓國在強大秦軍的進攻下,僵持一年後,被打的打敗,公孫衍無力迴天,被迫逃走

。從此退出歷史舞臺,經過十幾年的交鋒,張儀取得的最終的勝利!

縱橫捭闔,兩個魏國人之間的較量:公孫衍和張儀的謀國之戰

從兩人的交鋒來看,其實有“犀首”之稱的公孫衍,真的輸了嗎?不見得,很多時候,政治聯盟的已經形成,但是因為各國君主的短視,也未能取得預想的效果。再者,

公孫衍依靠的根本力量來自於較弱的魏國和韓國,兩國都不足以對抗強大的秦國,而張儀背靠秦軍,可以依靠各國的協調不暢而各個擊破,佔有先天的優勢,假使公孫衍能夠取得齊國相位,手握強大力量,合縱戰略成敗未可知

。兩人鬥法十餘年,告訴我們,

自強者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關係從來經不起考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