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意電影《贖罪》結局,源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贖罪》,是一部引人思考的電影。

影片講述英國一個富裕之家,13歲的

少女

布萊妮,在夏日的午後暗中發現僕人的兒子羅比,和姐姐茜茜莉婭在噴泉邊有曖昧關係。她一場腦補,片面認定羅比是色情狂,語氣篤定的揭發男主羅比強姦,使得羅比蒙冤入獄遭遇四年牢獄之災。

不滿意電影《贖罪》結局,源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留下傷心欲絕的姐姐茜茜莉婭。

之後,因為戰爭,少女的錯誤和時代的悲劇在命運裡輾轉交會。

羅比和茜茜莉婭這對戀人顛沛流離,一直未能想見,直至永失所愛。

不滿意電影《贖罪》結局,源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當少女

布萊妮

長大後,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想求得原諒時,已找不到能寬恕的人,往後餘生都活在懺悔中。

影片最後,老年的布萊妮在接受電臺記者採訪時虔誠而痛惜的懺悔。

剛看完電影的時候,感很氣憤,

這部片憑什麼叫贖罪。

不該死的全死了,這個令人生厭的少女

布萊妮

為贖罪所付出的,無非就是放棄了劍橋,棄文從醫。

結尾還很做作地覺得自己給他們這對苦命鴛鴦編造了一個幸福的結局。

確實,電影中用了大量篇幅在講這場罪惡是如何發生的及其後果,講到“贖罪”的地方比較少。

不滿意電影《贖罪》結局,源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電影為什麼這樣拍呢?我想,

《贖罪》結局,應該源於東西方罪感文化和恥感文化的差異

百度詞條上說

“恥感文化”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意思是注重廉恥的一種文化心態,特徵是非常在乎別人怎麼說、怎麼看、怎麼議論。具有“恥感文化”特徵的人多由別人左右著自己的行動。

“罪感文化”

就是提倡建立道德的絕對標準,如果人違背了就會感到有罪。產生背景是基督教里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園,上帝充當道德標準的制定者。

意思就是在“罪感文化”社會中,人如果違背了那個“道德的絕對標準”就會感到是有罪的。

在電影《贖罪》後半部分,羅比在戰爭中死後,姐姐茜茜莉婭在地鐵站躲避的時,因燃氣管和水管的爆炸,被洶湧而瀉的洪水淹沒,布萊妮再也沒有機會向羅比和茜茜莉婭懺悔。

於是,布萊妮只有她終其一生為自己的錯誤贖罪。

老年的布萊妮在接受電臺記者採訪時虔誠而痛惜的懺悔:

“直到現在,我還是覺得是我拆散了他們,但是這樣的結局,讀者怎麼能獲得希望和滿足呢?在書中,我希望能給羅比和茜茜莉婭,他們在生命中所失去的。我不認為這是軟弱或逃避,而是最後的善意,我給了他們快樂......”

不滿意電影《贖罪》結局,源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這就是這部西方電影源於罪感文化而表現出來的贖罪方式。

布萊妮最後在書中恢復了歷史的真相,並設計了一個讓她的姐姐和僕人的兒子羅比得到幸福的結局。

所以電影最後的鏡頭落在了層層翻湧的海邊,羅比與茜茜莉婭逐浪嬉戲,在愛情主題曲“月光”舒緩優雅的琴聲中,羅比和茜茜莉婭走進了那個有著白色牆板藍色窗框的海濱小屋……

不滿意電影《贖罪》結局,源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以上,這就是因為東西方社會處於不同的文化環境之下,他們對所謂的“贖罪”有著和我們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