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薦書|成為國民記憶的《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怎麼來的?看看幕後操盤手孫玉勝的講述

如果不是電視新聞界的業內人士,可能會對孫玉勝這個名字略感陌生;但經過他手在央視推出的新聞節目,你一定看過——從成名已久的《東方時空》《焦點訪談》,到後來的《新聞調查》《實話實說》,再到香港、澳門迴歸祖國的直播……那麼,這些央視的“金字招牌”到底是如何煉成的?相信看完孫玉勝的這本《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你會找到答案。

上游薦書|成為國民記憶的《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怎麼來的?看看幕後操盤手孫玉勝的講述

普通電視觀眾可能不曾留意到的是,中國電視新聞開始走上改革之路是在近三十年前。後來家喻戶曉、成為了一代人記憶的知名新聞欄目,如《東方時空》《焦點訪談》等,全都是這個時期結出的碩果。而它們背後的實踐者就是孫玉勝。約二十年前,他把所有這些金牌欄目創立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思考寫成了《十年》。一舉成為了萬千傳媒從業者的學習寶典不說,更有無數新聞與傳播專業的學子將其列為必讀課外書。

上游薦書|成為國民記憶的《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怎麼來的?看看幕後操盤手孫玉勝的講述

受此影響,本次即便只是《十年》時隔近20年後的修訂再版,也引發了業內的廣泛關注。孫玉勝書中提到的十年指的是1993年至2003年。在上週舉行的《十年》再版研討會上,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都直言,書中記錄的這十年可以說是讓央視新聞評論部找到嶄新的話語方式,對他和敬一丹等諸多央視新聞同仁來說,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從某種角度來說,作者孫玉勝是很多同仁的共同推手,這十年不僅改變了中國電視新聞的語態和局面,甚至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命運。白巖松說,“有的時候很多事情是這樣的,一個人對了,一群人就都對了。”

關於本次再版,作者孫玉勝這樣袒露了自己的初衷:“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為提高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在方法論層面貢獻一些參考。”作為先後歷任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主任,新聞中心主任,央視副臺長的孫玉勝,在這本書中以媒體研究者和從業者的雙重視角思考,認為在媒介深度融合的今天,傳媒從業者更需要不斷提升持續報道能力、提升編輯思想能力和主動創新能力,從而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

在《十年》裡,孫玉勝之所以從1993年開始起筆的,是因為很多後來被視為標誌性的節目都是從這一年開始在央視開播的。“比如,1993年3月1日央視開始設立早間新聞,從而實現每天十二次的新聞整點播出;而5月1日開播的《東方時空》則被廣泛認為是這一輪電視改革的發端。”

孫玉勝說,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電視的黃金時段在晚上,甚至在白天,而不是早晨。“現在看來,當時我們對電視的瞭解是多麼膚淺,對電視觀眾的需求是多麼冷漠。”孫玉勝直言,每每自己回望1993年以來的電視新聞改革,總有“十年之計在於晨”的感慨。

在他看來,這不僅僅是因為後來的《焦點訪談》《新聞調查》《實話實說》《面對面》等晚間名牌欄目以及敬一丹、白巖松、水均益、董倩等一大批標誌性主持人都與早晨的《東方時空》有關,而且還在於確保這些欄目和主持人成功的運作體制——“製片人制”“主持人制”和“第二用工制度”等,也都是在《東方時空》實驗的。孫玉勝坦言,“作為自始至終的參與者,我認為早間欄目的創辦以及各種改革,其成功的深層原因更在於《東方時空》實驗了一種新的電視理念——重新檢討我們與觀眾的關係,重新認識電視的‘家用媒體’屬性及其特有的傳播規律。”

同時,孫玉勝也坦言,透過《十年》自己還想告訴讀者,“實驗有成功,也有遺憾和教訓。”這也是自己寫作《十年》的目的。當然,書中也對這些央視名牌欄目背後的的運作過程和體制,進行了展示。孫玉勝說,但這本書不是十年史,“它只是一個新聞改革的參與者、見證者身處其中的觀察、體驗與感悟。它敘述的是一些電視新聞改革事件以及新欄目實驗和大型特別節目運作的過程、背景、追求和檢討,還有我對一些電視理念的註釋和解讀。”

作者簡介

上游薦書|成為國民記憶的《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怎麼來的?看看幕後操盤手孫玉勝的講述

孫玉勝,1960年生於吉林敦化。1984年從吉林大學經濟系畢業後進入中央電視臺。歷任新聞評論部主任,新聞中心主任,中央電視臺副臺長。現為鳳凰衛視常務副總裁兼總編輯。1993年以來,參與創辦了《東方時空》《焦點訪談》《實話實說》《新聞調查》等欄目;1997年以來,參與策劃了香港迴歸、澳門迴歸、國慶50週年、北京奧運會、國慶70週年等大型電視直播報道。1993年獲首屆“韜奮新聞獎”。兼任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裘晉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