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楷書的起源、流派和發展趨勢

淺談楷書的起源、流派和發展趨勢

圖1:鍾繇《宣示表》區域性

楷書是書法愛好者選擇書法入門研習最多的一種書體,也是當今書壇爭論最多的一種書體。那麼,什麼是楷書?它的潮流發展方向是什麼?學好楷書對其它書體有何益處?等等,凡此種種問題有必要與廣大讀者作一次交流。

一、楷書的基本定義

在給出楷書定義前,有必要弄清幾個基本概念。據書史記載,我國書體多達三百六十種,早期的字型即為書體,如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等,魏晉南北朝之後,大量善書者(那時不叫書家)把字型用不同的藝術筆法形式表現出來的字型就成風格各異的書體了,古人一般將筆畫起止分明,結構端正,書寫規範的字型統稱為正體或正書、真書。

最早把“楷”用於書體名稱的始見於西晉衛恆的《書勢》中:“隸書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指的是“八分”或“隸楷”。唐張懷瓘在《書斷》裡說:“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清劉熙載在其《書概》中雲:“楷無定名,不獨正書當之,…”。而現在,一般都是把隸書簡約演變而來的、法度嚴謹、點畫分明、布白規範的“真書”稱為楷書。它創於漢末,盛行於魏晉南北朝,到了唐代進一步規整化、法度化而定型,一直通行至今,它包括晉楷、魏碑、唐楷、瘦金體、趙體等諸多正體。

淺談楷書的起源、流派和發展趨勢

圖2:王羲之《黃庭經》區域性

二、楷書沿革發展趨勢

根據書體歷史源流可知,隸書是由草篆演變而成的,楷書是在漢末由草隸(章草)演變而成的,這種演變趨勢帶有明顯的發展規律,就是向著快捷、實用、規範、美觀的方向發展。到了三國時期,書家鍾繇把楷書整理基本定型,直到東晉楷書已經發展成圓融大氣、端莊秀麗、筆法靈動、意態雋逸的成熟書體,它保留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簡捷諸多優勢,加之“晉人尚意”的追求,使之成功從歷代書體中脫穎而出、脫胎換骨地成為新一代書體,由此東晉也樹下了中國書法上第一個難以逾越的豐碑。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外族的入侵、頻繁的戰爭和不斷交替的朝野變為這一時期的主旋律,一些豪族階層大批南渡,這其中包括像王氏家族大批善書者,北方留給了鮮卑等少數民族控制,到了公元471年,拓跋宏即位,遂進行了一系列漢化融合,史稱“孝文帝改革”,其中包括遷都洛陽。這前後幾世朝野上下大興刻碑造像之風,留下了大量的魏碑石刻,刻碑文字明顯不同於南朝文人圓轉流美的書風特點,體現出北人尚武、粗悍、豪放、純樸的氣質特徵。

淺談楷書的起源、流派和發展趨勢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當時北方沒有很好的“書家”,魏碑石刻大都是由工匠直接刀刻成字,稜角分明,刀法彪悍,表現出明顯的底層社會文化;二是雖有精緻墓誌丹書後再刻字,但有名有望的“書家”都跑到了南方,且這些文人清高自傲在當時是不給人寫墓誌的(因犯忌),所以,即便先丹書後刻字但質量難與南方“書家”比肩。但它稜角分明的特點打破了南方以“二王”書風的審美觀念,為後來唐楷發展起到了較多的啟迪效應。因此,魏碑一直被隋唐以後朝代統治階層看作一種不成熟的過渡字型,屬於民間文化,與士大夫們追求的高雅文化相差甚遠。

楷書到了唐代發展到了極致,但基本上分成兩派:一派以唐初歐陽詢為代表的“尚法”派,以規整化、法度化的極致筆法為追求目標,其他代表人物還有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等“尚法”派;另一派以智永為代表的“尚意復古”派,以筆法靈動、意態雋逸的圓融筆法為主要特徵,倡導追晉復古,其他代表人物還有褚遂良、薛稷、鍾紹京等。復古派的楷法基本與東晉書風保持了一致,其筆法線條動感飄逸,使楷書基本擺脫了呆滯呆板形態,使楷書既實現了快速書寫,又具備了實用美觀和藝術欣賞價值。即便是“尚法”派也極力運用筆法、借勢、造險等手段盡力避免僵化教條,使作品失去了藝術欣賞價值。

淺談楷書的起源、流派和發展趨勢

正如唐孫過庭的《書譜》中所言:“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明確給出了學習楷書的三個階段,初學階段,一定要把字寫得平正規矩;中級階段,把字寫平正規矩後務必要追求筆勢險絕;後期階段,再回到平正上來,到那時你的筆法及用險用勢皆已人書俱老,達到了寓神奇於平淡之中的最高層級的藝術境界,這也是當時楷書大家們畢生追求的方向。

宋代在“尚意”倡導下,楷書基本沒有任何進展。當時歐陽修氣憤地說:“餘常與蔡君謨論書,以謂書之盛;書之廢,莫廢於今”,道出了當時書壇的實情。北宋中期以蔡京(後改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為代表的書壇新秀,跳出了唐人尚法遺風,大力倡導“尚意”新的書法審美理念,他們在顏真卿銳意革新書體的啟發下,不以追求書體筆法為重點,主要是擴充書法的藝術內涵,宣揚“胸次為書”思想,強調“學書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傳,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獨得,妙不在於法。”強調書法要“僻俗”,重“書卷氣”。

淺談楷書的起源、流派和發展趨勢

因此,“尚意”實則還有一層“反模擬、求新意、衝絕尚法侷限”的特定含義。以蘇軾為代表的“尚意”派還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這對以後“文人書畫”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可以說宋人把書法審美意識提升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即書法的兩重境界,一曰“書技”,即書寫法度,只要訓練得當,人人皆可獲得,屬基礎技能範疇;一曰“書藝”,即藝術創造範疇,非一般人能企及,只屬於少數具備藝術天賦而又耐得住寂寞長期孜孜以求的人。

到了元、明兩代歷時近四個世紀,基本上走了一條崇尚“帖學”的復古之路,元代書法“初則宗唐,後則宗晉”。以趙孟、鮮于樞、鄧文原為代表人物,學書基本都“專以古人為法”,趙尤擅作畫,在書法上篆、隸、真、行、草各體精熟,創楷書“趙體”,開一代書風;鮮則學鍾繇,善行草書,與趙並稱“二雄”;鄧則“工於筆札”,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隸為當朝第一。可以說這三位主導了整個元朝書法藝術的發展方向。

淺談楷書的起源、流派和發展趨勢

明初延續元朝以繼承為主的書勢,但到了明永樂成祖詔求四方能書之士,置於翰林,出了“二沈”兩人(沈度、沈粲)很受皇帝喜歡,沈度寫詔書字型方整圓潤,被視為標準,後科舉考試一律採用這一標準,逐發展為“館閣體”(或臺閣體),一直到清代,發展成為既偏離古法,又厄殺個性的“烏、方、光”的程式,使楷書乃至整個書法界發展趨於停滯不前的絕境。

三、對當今楷書發展趨勢的看法

當今楷書基本上也可劃分出兩派,一曰“閣體派”,走得是一條親民大眾文化路線,將歐體古法簡化成標準的、易於教學的幾十種筆法,便於普及培訓。但丟棄了傳統楷書的大部分技法,走的是明清“閣體”的老路,所以教出的學生基本都是僵化的棋盤算珠一個模子,更難有創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