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左丘明,應該算是歷史驕傲的名人了

在看《左傳》的時候,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魯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北戎(北邊的蠻族)攻打齊國,齊國向諸夏各國求救。包括鄭國、魯國在內的多個國家率領軍隊來打敗了北戎。

孔子和左丘明,應該算是歷史驕傲的名人了

當時是春秋早期,鄭莊公小霸之時,所以各國聯軍是有鄭國的太子鄭忽統帥的。

在聯軍勝利之後,軍隊駐紮在齊國,齊國提供食物來勞軍,發放食物的時候要排個順序,於是就讓魯國來安排次序。

魯國是周公之後,尊奉周禮,所以根據爵位高低,把鄭國排在了魯國後面。(魯國是公爵國、鄭國是侯爵國)

這樣安排就讓鄭國太子很不爽,因為破敵的功勞主要在鄭國身上,不過當時他也沒有發作,就這樣忍過去了。

事情沒完,鄭國太子回去之後,和他老爹,當時的霸主@鄭莊公一彙報@鄭莊公一聽說這事,立馬錶示,這不能忍啊,我可是霸主啊,雖然只是侯爵,但依然是霸主啊!

孔子和左丘明,應該算是歷史驕傲的名人了

於是四年後,魯桓公十年(公元前702年),鄭國來報復了。但是鄭國不是自己單獨來的,它叫上了齊國幫忙,齊國拉上了衛國,三國聯軍在郎城和魯國打了一仗。當時五霸還沒有發展起來,鄭、齊、衛都是當時強大的國家,我猜魯國應該是吃了虧的。

對於這件事,《左傳》裡面,左丘明是這樣記載的:

冬,齊、衛、鄭來戰於郎,我有辭也。——《左傳 · 桓公十年》意思是說:冬天的時候,齊國、衛國、鄭國來找事了,

對於這件事,我是佔理的。

(左丘明:

我們魯國一向是以理服人的,是按《周禮》的基本法辦事的,不服你憋著~

記完這一句之後,左丘明跟著又照例加了一段對於事情前因的解釋:

初,北戎病齊,諸侯救之。鄭公子忽有功焉。齊人餼諸侯,使魯次之。魯以周班後鄭。鄭人怒,請師於齊。齊人以衛師助之。——《左傳 · 桓公十年》

“當年啊,北戎來齊國找麻煩,大家一起去幫忙,鄭國人領頭。後來齊國請我們吃飯,讓我們魯國排座位,魯國根據周天子封的爵位高低,把鄭國放在了後面。鄭國人於是生氣了,找齊國、衛國一起來打我們魯國。”

本來到這裡也還算正常,但是,在寫完這一句之後,左丘明又加了一句:

“先書齊、衛,王爵也。”這個怎麼理解呢?

是這樣的,《左傳》其實是《春秋》的註解,春秋對於史實往往寫得非常簡潔,比如桓公六年的那件事,《春秋》裡面就壓根沒有記載,大概是孔子覺得那件事不重要吧。然而,桓公十年的這件事,《春秋》裡面記載了,就一句:

冬十有二月丙午,齊侯、衛侯、鄭伯來戰於郎。——《春秋 · 桓公十年》

冬天,十二月丙午日,齊、衛、鄭來魯國打了一架。

孔子和左丘明,應該算是歷史驕傲的名人了

然後對於這件事,左丘明做出瞭解讀,就是前面那句“先書齊、衛,王爵也”。

孔子記載的時候,先寫齊、衛,再寫鄭,是因為:

你們鄭國人地!位!低!下!啊!

整個故事講完,是個什麼意思呢?

就是暴發戶鄭哥因為破落貴族老魯看不起他,氣不過,於是約了小弟大齊和小衛一起去把老魯揍了一頓,結果老魯被揍之後,腫著眼瞧了瞧大齊和小衛,說你們倆還算是個人物,旁邊那貨是誰啊?我咋不認識呢?

可想鄭哥得有多氣。

不過,孔子寫《春秋》,左丘明寫《左傳》都是在此200多年後了,魯國、早就都衰落了,鄭國恐怕也不會被氣得怎麼樣,孔、左二人也就只能自己過過嘴癮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