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鐵之戰的油畫

晉國卿族的兼併

隨著晉國初年的曲沃代翼,以及晉文公即位前晉國的殘酷內鬥,晉國以近乎閹割的方式,形成了“晉無公族”的政治生態。春秋後期,晉國內部六卿在執政過程中互相鬥爭,兼併小家族和境內戎狄,經過了兼併之後,趙氏、韓氏、魏氏、範氏、中行氏、智氏等家族進入了下一輪吞食遊戲。他們的封地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一格局對於諸卿互相牽制,對外擴張有激勵作用。趙家到了趙簡子為宗主的時期,隨著力量的積蓄和膨脹,原有的地區已無法滿足需要,所以,進一步向外拓展空間就成為趙氏發展的必然選擇。為了避免和其他封君發生直接衝突,就只有選擇北上戎狄擴地,以及向東去華北平原擴張。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在擴充套件實力的過程中,以簡子為宗主的趙氏正宗,和以趙午為中心的邯鄲趙氏發生了激烈衝突。公元前500年,趙簡子和趙午聯合攻打衛國,最後以衛國進奉500戶人質雙方言和。當時這五百家安置在邯鄲,前497年春,在董安於的籌劃下,趙家堅城晉陽城建成,趙簡子要求伐衛獲得的500家遷到他的封邑晉陽,作為自己充實後方基地的儲備人口。趙午以為趙簡子是趙家大宗,所以沒有多想就答應了,但是實際上兩支趙氏分立已久,而且兩邊的封地距離遙遠,一旦衛國直接對邯鄲動手,那麼這500戶可以作為人質要挾對方。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所以為了兩頭都不得罪,對外還宣稱是趙氏的趙午去侵擾齊國,準備掠奪對應數目的人口送給趙家宗主抵數。這一舉動,將衛國和齊國都推到了趙簡子的敵對面上。這一漂亮的甩鍋讓趙簡子大怒,將趙午騙到晉陽,並且殺了他,派人到邯鄲通知當地的趙氏,讓他們另立大夫。這讓趙午之子趙稷和趙午家臣涉賓聯合範氏和中行氏對抗趙簡子。中行氏和範氏的宗主,不但不聽晉公對於邯鄲叛亂的調遣,反而於公元前497年起兵攻打趙簡子的封地晉陽。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面對趙家和這兩家的廝殺,認為實力相對較弱的範氏和中行氏去攻打實力較強的趙氏,正好是重新洗牌的大好機會。剩下的幾家大夫出於重新整合資源、扶持親信上位的目的,與範氏內部反對人士達成協議:透過朝見晉定公,扶正兩家內反對派的位置,趁機將荀寅和範吉射逐出晉國。而智氏還有趁機削弱趙家,遏制其崛起的私心。在智氏宗主朝見晉定公之後,智韓趙三家合兵圍攻對方的首府。

在另一邊,範氏和中行氏在叛亂中,不滿晉定公對於韓趙魏智等家族的縱容,對於智氏聯合晉定公宣佈自己是叛逆的行為感到震怒,居然想到劫持晉君。這一流產的瘋狂計劃,將晉國國人和四大家族都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韓趙魏智暫時結成了脆弱的聯盟對抗剩下的兩家;而趙簡子暫時轉危為安,得以鬆一口氣。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趙鞅喜愛的青銅器子作弄鳥尊。秦趙都出自以鳥為圖騰的東夷

在被國君和四家貴族欽點為反賊,且遭到重創後,中行和範氏殘逃到黃河沿岸的衛國舊地朝歌固守。現在,智氏想扶正範氏和中行氏內部反對派,以此鞏固自己的勢力;可晉定公還有韓趙魏兩家都明白智氏的用心,於不希望智氏就此座大,表示希望晉國之後是四卿執政,以達到權力的相對制衡。

在維持六卿並立的嘗試失敗之後:智氏遂向趙簡子施加壓力,誣告是董安於教唆範氏和中行氏叛亂,暗示他殺掉趙氏重臣董安於。董安於作為高階家臣,為了保全趙氏和晉國的安定,自殺而亡。

前496年,以韓趙魏智四家聯盟組織的晉軍向範氏和中行氏盤踞在朝歌進行進攻。而衛、齊、宋、魯、鄭等國為了援助範氏和中行氏也紛紛派出援兵,原來只限於晉國內部新貴族之間的鬥爭進一步演變成晉國同東方鄰國之間的戰爭。期間雙方交戰頻繁,除了晉國大夫們互相拔除領地附近的敵方據點外,雙方都採用間接戰略來牽制對手。久而久之,正面對抗依舊不可避免,而其中最著名的戰役,就是公元前493年,爆發在黃河附近的鐵之戰。

戰爭的前奏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孔子參與的夾谷之會

在公元前502年,由於趙簡子的驕橫和羞辱,一直依附晉國的衛國被徹底激怒,年長的衛靈公決定倒戈齊國反晉;在魯國,隨著竊國的陽虎被驅逐,之前陽虎的親晉外交策略被完全廢除,取而代之的是聯合齊國對抗晉國,於是齊魯衛等國組成了聯盟,一起挑戰晉國搖搖欲墜的霸權。孔子主持的有禮有節的夾谷會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南北朝木版畫上的衛靈公

而當初因為趙氏麾下兩位大夫涉佗、成何侮辱而反晉的衛靈公去世,讓趙簡子看到了擊破晉國內外之敵勾結的機會。為了將親齊的衛國變成自己的追隨者,也為了切斷範氏和中行氏殘部的外援,於是他決定出兵協助因為桃色事件流亡晉國的衛太子蒯聵拿下衛國,瓦解列國同盟。

作為重要家臣,陽虎也在軍中。為了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晉軍特意選擇在黃河下游的渡口,在夜間偷偷地過河;為了兵不血刃的為衛國流亡者打下一片根據地,作為他逐步奪權的基地,晉軍看上了黃河沿岸的戚邑。

為了奪城,衛國太子化裝成齊魯地區為衛靈公奔喪的使者,透過掩人耳目的方式,一行人騙開了城門,直接進城。在公佈了身份之後,城中居民也沒有進一步抵制,而是接受了流亡太子回國的事實,趙簡子就這樣給了太子蒯聵一個據點,供他去組織反攻。

不久之後,齊國人要支援佔據朝歌的範氏和中行氏軍糧,1000車軍糧由鄭國軍隊負責押送,準備將糧食送給叛軍;而範氏宗主士吉射也帶兵親自出城迎接。為了避免自己受到鄭國和叛軍的前後夾擊,也為進一步孤立缺衣少食的邯鄲,趙簡子決定從戚邑主動迎戰,先擊敗鄭軍,奪取糧草,加強晉軍長期圍困朝歌叛軍的實力。

雖然齊鄭聯軍看起來比趙軍多,但是之前擊敗過鄭國,頗有軍事才能的陽虎自告奮勇地建議:先用虛張聲勢的方式,給戰車多插旗幟,以製造己方人數與對方旗鼓相當的假象;其次是讓主帥趙簡子帶兵上前誘敵,等待敵軍因此而全軍出動之後,再由曾經多次擊敗過鄭國軍隊的陽虎帶人上前迎擊鄭軍。由於陽虎身材魁梧,長相奇特,而且個人武藝不錯,足以起到威懾對手,出其不意的效果。

接下來,一行人按照傳統的軍禮儀式,先進行龜甲占卜,雖然之前有過多次占卜,但是依舊架不住趙孟發自心底的擔心,結果這一過程,被趙氏的家臣丁樂打斷。他努力鼓勵趙簡子奮力出擊便是,才制止了趙簡子的繼續占卜。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戰前動員

面對晉軍,趙簡子在戰鬥之前動員士氣的講話中,除了宣佈範氏和中行氏的非法僭越之外,還做出了反傳統的誘人承諾:上大夫獲得一個縣作為封地,下大夫獲得一個郡,士人可以獲得方圓十里之地,平民有任職的機會,奴隸可以獲得平民的身份;但是如果作戰不力,各種級別的參戰者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大夫會受到絞刑,死後用三寸厚的桐木棺,不在用襯板和外槨,用沒有裝飾的馬裝運棺材,不要葬人本族的墓地中……這種看戰功而不看血統,看實力而不看名位的做法,正是陽虎期待了一輩子,但是卻無法獲得的機會。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春秋時代的貴族裝束

由於這是幫衛國儲君奪取君位的戰鬥,所以趙簡子讓衛國太子給他擔任車右,也就是負責持戈、保衛主將的勇士,一般由主將的親信或者高階家臣擔任;而趙簡子這次讓太子擔任車右,一是因為春秋時代一般是預設君主和太子的戰鬥力最強;而且趙簡子也不希望扶持一個沒有戰功的繡花枕頭當盟國君主。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先秦貴族的狩獵軍事訓練:當時氣候溫暖 華北尚有象 犀牛等動物分佈

由於衛國太子蒯聵此前只經歷過各種軍事訓練,還沒有正式的作戰經驗,所以看到數目龐大的敵軍,不免心生緊張,而且還嚇得一度想拋棄戰車逃跑。但立馬被御者斥責為懦弱不堪,這才努力剋制了自己的恐懼。

情緒稍微安定後,衛國太子向祖先祈禱,祈求獲得祖先們的庇佑:

“遠孫蒯聵謹告吾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鄭勝攪亂常道,晉國處在危難之中,不能平定禍亂,派趙鞅前來討伐。蒯聵放棄安逸,立於持矛作戰的行列裡,謹敢祖先們祈禱保佑,不要斷筋,不要折骨,臉上不要受傷,以成就大事,不給祖宗們帶來羞辱。對死生的命運,我不敢奢求定數,對精緻的佩玉我絕敢不愛惜。”

從這段禱告詞中可以看出,太子可能面容英俊,所以才會祈禱祖先,不要讓自己破相。而且,骨折、斷筋、破相,都是那個年代車戰貴族必須承擔的風險:戰車車廂整體十分簡陋,一旦車戰甲士被擊倒或者墜車,就有骨折的危險;步戰中一旦不慎,就可能被敵方的戈、斧鉞割喉、掃腿或斷臂,或者被戈外胡推殺;由於缺乏使用護面或者面具頭盔的傳統,臉部作為脆弱而且大面積裸露的部位,很容易被劍、矛、戈打傷。因此春秋貴族在缺乏保護的戰車車廂上奮勇殺敵,還要全身而退,確實是考驗武藝和駕車技巧的難事。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簡子墓地裡的車馬陪葬

面對鄭軍十分龐大的陣容,以及車輪壓過地面時的隆隆巨響,不僅是衛國太子,溫邑大夫趙羅甚至嚇得都不敢站起來,結果還是駕車的馭手將他綁在了戰車上,以至於馭手只能向軍法官解釋,主將這是瘧疾發作,才會如此出醜。

考慮到先秦貴族圈的一體化程度很高,每個貴族有任何逸聞,都會被同僚們在會盟與酒宴上大肆傳播,然後傳到史官那裡。雖然有的流言不免有誇張的嫌疑,但是大都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和當時上層社會的思想。這細膩的一筆,體現了《左傳-哀公二年》的記載,在言簡意賅之餘,還能記載激戰中人類微妙而私密的情緒波動。

激戰時刻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按照“寧我薄人,無人薄我”的原則,為鼓舞士氣,趙簡子駕車一車當先地衝鋒在前,主動發起衝鋒。對面的鄭國戰車兵發現敵軍率先出擊,於是也被迫啟動車馬迎戰殺敵。其實按照春秋時代“鄭昭宋聾”的傳統,鄭國人以善於變通,善跳陣營,不堅守盟約而聞名列國。更何況這次交鋒,其實鄭國只是為叛軍運輸糧草,所以沒有打算拼死作戰。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趙孟戈

在戰鬥的一開始,一個武藝精湛的鄭國戰車射手,就精確命中了趙簡子的肩膀;在戰車錯縠的時候,對面的鄭國車戰甲士就橫戈擊中了趙簡子的頭盔,簡子被打得血肉模糊,口中牙齒都連碎幾顆,對著弓袋吐血不止。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戈的弧度結構

事實上,這一擊十分致命,因為對方很可能是直接對著趙簡子的脖子掃擊的:春秋時代的戈,其實是持匕首的手的延長版:但戈援和木柲的角度大致形成了100度左右的弧度,所以戈胡部分具有更強的切割與劈砍功能,而這一結構非常有利於戰車交錯時的互相攻擊。相比於矛,戈不僅可以啄擊,而且還能橫掃,非常適合車戰。所幸這一擊沒有切中咽喉,所以趙簡子僥倖躲過一劫。但是由於趙簡子衝鋒過於靠前,就連趙家主帥的軍旗都一度被鄭國人搶走,看到主帥深陷危機之中,衛太子蒯聵在戰鬥中拼命保護主將,並在戰車陷入敵陣之後下車步戰,驅散了靠近戰車的敵方步兵,然後吸引敵軍追擊。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戈啄擊步兵

由於戰車經歷了多次錯縠-轉向-反衝的過程,在激烈摩擦中,趙簡子座駕的靷因為反覆轉向而被磨斷,辛虧是出身貴族的馭手駕車技術高超,所以保全了車體的完整,戰車一旦散架,全軍都會陷入難以預料的狀態。而趙簡子則繼續在戰車上繼續擂鼓進軍,持續向全軍發出指揮號令。在激戰之中,身材高大,打著自己旗幟的陽虎突然出現,鄭國貴族們看到這個曾經可怕的對手親臨戰場,為之一震,而陽虎也奮力衝殺,為身後的大隊步兵開道。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陽虎

經歷了一番激戰,在陽虎的策略排程下,第一天人數較少的晉軍和人數較多的鄭軍打了個旗鼓相當。

亂入的夜戰

在整個春秋時代,夜間幾乎是公認的不交戰時間。除了戎狄滅衛時,戎狄曾經在夜間追殺逃出國都外,夜間預設是修整、整軍、外交的時間:比如著名的燭之武就是“夜縋而出,見秦公”;在鄢陵之戰的夜裡,在前線軍營中,“穀陽豎獻飲於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見”,大將敢於在夜裡痛飲,說明當時人預設夜間不會開戰;楚莊王圍攻宋國時,宋國不堪其擾,宋國右師華元夜間潛入楚國軍營,“華元夜入楚師,登子反之床”,迫使子反和宋國結盟,將包圍軍後撤30裡。這一方面說明當時人們預設夜間不是軍事行動的時間,而且各國軍隊的夜間營地設防都不是很嚴密。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鐵之戰裡的步兵

在戰鬥當天的夜裡,一次意外事件,影響了戰役的走向:之前受惠於趙簡子的範氏稅務官公孫尨為了報答趙簡子的不殺之恩,於是帶領自己的500人侍從部隊,自發夜襲鄭國軍營。由於周王室貴族劉公將一份土地獻給了范家,以支援范家叛亂;公孫尨前往徵稅,結果被趙軍逮捕。趙簡子認為這是為主公盡忠的行為,於是沒有殺他。現在公孫尨趁著主公的軍隊沒有徹底趕到,想報答這份恩情:

這500步兵以鄭國友軍身份發動突襲:他們孤軍深入,前往鄭國大夫子姚的營帳中奪了趙家的主帥旗,並將其送回趙家。雖然公孫是範氏的家臣,但是這個行為純屬他報答恩主的貴族禮儀,與戰鬥大局無關。可正是這一行為,導致了鄭軍營地被打破,在疲憊和混亂中,晉軍發現敵人壁壘被破,於是魚貫而入,衝入鄭軍營地,趙軍取得了最後勝利。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戰國時代的韘

為了避免損失,鄭國軍隊在幾個貴族戰車隊的斷後下全軍潰敗,齊國支援範氏和中行氏的1000車軍糧全部被趙軍繳獲。鄭國的幾個大夫之姚、之般、公孫林負責殿後掩護退軍,並用精準的箭術奮力射擊趙家追軍。在他們的奮力狙擊下,趙軍的前鋒部隊大多戰死。趙鞅不禁感慨,就連中小諸侯國也有如此善戰的武士,看到主要目的:切斷敵軍對朝歌的包圍,並奪取了叛軍糧草,於是下令停止了對鄭人的屠殺。而叛軍在意識到糧草被劫後,只能退回朝歌城繼續負隅頑抗。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在戰役結束之後,晉軍按照當時的慣例,批次處理了戰役陣亡者的遺骸,將他們葬在不易遇到洪水、不易被挖掘的高地上。這一舉措在文物方面也有證據:2000多年之後,河南濮陽的西水坡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晉國陣亡將士骸骨,32個排葬坑自北向南整齊排列,每排4個,共8排。每個排葬坑東西長約7·5m,南北寬2·5m,深約0·6m,經推測,全部的陣亡者遺骸共有2700具,而且經人類學研究發現,這些戰死者屍骨均是男性青年,年齡在20——35之間。有不少骨架上有箭頭及劍砍、槍刺、錘擊等痕跡,有些箭頭、槍頭還嵌在頭骨、肢體骨之中。有一些屍骨無頭顱,還有人有一些頭顱而無屍骨。在擺放體位上,這些戰死者都遵循腳南頭北的原則,符合春秋時代的傳統。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鐵之戰埋骨坑和遺骨

在擊敗了範氏和中行氏的外援之後,隨著智氏宗主的去世,趙簡子繼續一鼓作氣,加強了對盤踞朝歌的範氏、中行氏軍隊的圍攻,這兩個人先從朝歌逃到邯鄲,又從這裡逃到鮮于,臨邑,最後在柏人被趙家部隊圍追堵截,然後九死一生的逃亡到齊國獲得庇護。隨著這兩家的出局,晉國六卿輪流執政的局面被4家分權所取代,四家會在未來,進行更加激烈的政治鬥爭。殘酷的鐵之戰,成為了“簡襄之烈”的血色註腳,見證了趙家化家為邦的殘忍和智慧。

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鐵原之戰

夜戰,也在日後的戰國戰場上變得更加頻繁:《孫臏兵法》中‘’去守五里之候,令相見也。高則方之,下則圓之。夜則舉鼓,晝則舉旗‘’,無疑比孫子兵法裡的描述更加具體:本身就強調了夜間防禦的重要性,這是夜間作戰日益頻繁的寫照。著名的馬陵之戰中的關鍵環節,就是齊軍在黃昏時間對魏軍經過時的拿捏和精準設伏。

這一戰在古代軍事史上,既保留了春秋時代的殘存軍禮,同時也是日後戰國軍功爵制度的先聲,類似的制度將在其他諸侯國開花結果, 加劇戰國兼併戰爭的激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