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騙了我們近1000年的故事,宋朝就燒不出這麼大的缸

司馬光砸缸,騙了我們近1000年的故事,宋朝就燒不出這麼大的缸

司馬光砸缸,騙了我們近1000年的故事,宋朝就燒不出這麼大的缸

司馬光砸缸是一個流傳了幾百年的故事,因為曾經入選在教材之中,所以這個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一次司馬光和幾個孩子在一起玩耍,一個孩子失足掉進了裝水的大缸裡,在快被淹死的時候,司馬光用石頭將缸砸破,救出了這個孩子。這件事確實是真的,但是故事裡的缸卻不是真的,就是這個缸騙了我們將近1000年。

“光生七歲,凌然如成人”宋史上以這句話評價司馬光,認為他在七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成年人那種機智和成熟。但是這句話充滿了明顯的誇張成分,按照古人對年齡的計算,七歲應該是個虛數,因為古人在計算年齡的時候實際上是按照虛歲來計算的,也就是說那時候的司馬光應該是一個六歲的孩子。

司馬光砸缸,騙了我們近1000年的故事,宋朝就燒不出這麼大的缸

我們來看看這個缸,筆者自己家裡就有一個比較老的大缸,大概有1米高,1。5米的直徑,厚度有將近4釐米。6歲的孩子能有多大的力氣呢?故事裡說司馬光撿起旁邊的一塊石頭將缸砸破了。按照常識,這塊石頭的重量不會超過15斤,再加上扔出去的力量,這不是一個6歲的孩子能夠做的的。

以我自家的這個大缸來說,如果想要砸破它,一個成年人也要好幾下才能做到。尤其是在宋代,技術還沒有達到能夠燒製這麼大的缸的水平,缸是在明朝以後才具有了燒製的技術,到了清朝時期才開始普及使用的。那麼,司馬光究竟砸的是什麼呢?

司馬光砸缸,騙了我們近1000年的故事,宋朝就燒不出這麼大的缸

原文: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根據這段話我們可以猜測,司馬光當時砸的不是缸,而是甕。甕和缸由於使用方法的不同,因而產生了不同的結構。其中缸是敞口,在古代主要是存水所用,以防止失火時無水可救,這就是為什麼一般的老院子裡都會放上幾口大缸的原因。而翁則是收口的,主要是民間用來儲藏糧食或者是醃製一些東西的時候所使用的,收口是為了能夠將口部更容易地封起來。

缸口大底部比較淺,即使是裝滿了水也很難淹死人,5、6歲的孩子站起來也要有6、70公分高了,再伸出手臂,很容易就能抓住缸的邊沿爬上來。甕則不同,口部窄小底部比較深,孩子掉進去後很難憑藉自己的力量爬上來。甕要比缸高得多,由於技術原因,甕壁要比缸薄的多,因此更容易被砸爛。

司馬光砸缸,騙了我們近1000年的故事,宋朝就燒不出這麼大的缸

甕的出現歷史要早得多,大概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唐朝時期就可以製作能夠裝下一個成年人的大甕了,成語“請君入甕”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此,司馬光砸的根本就不是缸,而是甕。

既然司馬光砸的是甕,那為什麼宋史上會記載司馬光砸缸呢?主要是每一個朝代的歷史都是這個朝代滅亡後,由下一個朝代去進行修訂的。像宋史就是元朝末年修訂的,宋史修訂的時候,跟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時間相距了300多年了,因此在準確性上肯定不是太高,再加上根據人們說話的習慣,“司馬光砸缸”明顯要比“司馬光砸甕”來得順口。因此,幾百年下來,也就形成了一種約定成俗的說法了。

司馬光砸缸,騙了我們近1000年的故事,宋朝就燒不出這麼大的缸

畢竟如果讓小學生去讀“司馬光砸甕”,缸不用問就都知道是個什麼東西。如果是甕的話,你還得先教教小朋友們先認識什麼是甕。

筆者寫這篇文章只是一個給大家一個認識歷史真相的參考,並非是在糾結缸和甕,畢竟不管是缸還是甕,司馬光砸缸這篇文章主要想告訴我們的還是一個歷史道理。

司馬光砸缸,騙了我們近1000年的故事,宋朝就燒不出這麼大的缸

​對於孩子的早期教育一定要是多元化的,要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發散自己的思維,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就像司馬光的故事一樣,別人都跑去叫大人,只有司馬光想到了去找石頭砸破大甕救出落水的孩子,這正說明了司馬光聰明機智和富餘豐富的想象力,這才是一個孩子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