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謠解頤:錮露鍋,錮露盆兒,繩頭馬尾兒換糖人兒

河南城鄉有一種走街串巷的手藝人—- 錮露。誰家鍋漏了,壺漏了,他都能給補上。他串衚衕,穿小巷,邊走邊喝:

“ 錮露鍋,錮露盆兒,繩頭馬尾兒換糖人兒!”

錮漏,又稱錮露。漏了,有洞了,露天了,所以漏、露相通。河南話把“漏”念轉了,念成了“路”“露”。

這種匠人叫錮露匠。他挑個擔子,擔子的一頭是小炭火爐,另一頭是一個小百寶箱。百寶箱裡有各種工具和金屬材料,小炭火爐用來加熱補露的金屬。錮露,其實就是把加熱熔化的金屬補到漏洞處。

這是一種古老的手藝。據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錮路、釘鉸、箍桶……則管定鋪席。”可見,此行業早在宋代就有了,而且在當年的東京汴梁(即今河南開封)甚為興盛。

錮露,這個職業也出現在東北二人轉中。兩個演員,一男一女,男的扮演錮露匠,女的扮演小寡婦。錮露匠以搭在肩上的紅綢為錮露挑子,蹦蹦噠噠,邊走邊唱;小寡婦長裙曳地,一應一答,眉目傳情。當時劇場字幕打出的是“錮爐”,男演員扮演的角色叫“小錮爐”。錮爐,錮路,東北話與河南話音同字不同。

錮露,也出現在京劇《鋦大缸》中。其中,有兩個主要角色: 王大娘;錮露匠。王大娘為旱魃所變,而錮露匠乃土地爺所化。這出神話戲的開頭卻是現實生活—- 王大娘的缸有一個裂縫,需要鋦。正好錮露匠來了,於是就鋦大缸吧!倆人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之後,錮露就開始施展手藝了。他拿起一個小錘子,“啪”的一下,把缸砸了個大窟窿。王大娘一看,氣得火冒三丈。於是,戰鬥打響,天兵天將與妖魔鬼怪戰在一起,文戲頓時成了武戲。原來,那個大缸是死人噎食罐變的。它是旱魃王大娘抵禦雷劫的一個武器。它被巨靈神所撞裂,於是到處找人修補。觀音派土地爺變成了錮露,假意補缸,而真正的目的則是打破大缸。

錮露,雖然屬於小手藝,但卻是關乎民生的大事。他服務到家,上門服務,解困救急,方便了群眾,他個人也小有收入。微薄的盈利不足以使錮露匠謀生,於是他才兼經營別樣—- 繩頭馬尾兒換糖人兒。

糖人,乃糖稀為原料,以木模為型具,再加以現場揑弄,得以製成。錮露匠的小爐子可以熬糖稀。綿軟的糖稀,在他手裡可以揑出、吹出、剪出各種各樣栩栩如生的人物或動物來,令圍觀的孩子們口水不斷,饞涎欲滴。幼年的我也位列其中。孩子們拿來的繩頭馬尾兒,急等著兌換糖人哩!

以物易物,以廢舊物品,兌換糖人,投孩子們所好。這是錮露的經營之道。

如今,錮露匠的身影大多都消失於經濟大潮中了。商品極大豐富了,似乎修補行業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是啊,破缸,破壺,破碗,扔掉另買不是輕而易舉的嗎?誰還會補它、修它呢?

然而,且慢。說此行業行將滅亡,行將壽終正寢,恐怕為時過早。君不見,眾多考古人員仍在修補文物乎?他們那種修復文物的精細勁、細緻勁、認真勁,實在令人肅然起敬。瀕臨失傳的錮露手藝、絕活兒,亟待傳承,迫切需要後繼有人。

同樣地,又有誰敢說“馬尾兒”之類廢品中就沒有未知的寶貝呢?

任何事物,任何技藝,都有傳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萬勿輕易捨棄、丟棄,或置之不理。這裡,有一個前瞻性和預判性的問題。

鄉諺民謠,一個個逝去了。留住的是老人口中腦中的殘存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