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佛子因菩薩託夢,一件百衲衣穿到80多歲,花費43年親自建廟宇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句話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在各種電視電影或者書籍作品當中,經常會出現這幾個字。其實這句話理解起來有兩種意思,第一種就是說

不要執著於物質,即使是擁有了世間萬物,到頭來只要人死了便就什麼都不存在了

。還有一種意思比較淺顯,也就是字面意思,

勸誡人不要過分執著於女色

,商紂王唐玄宗等都是因為沉迷女色而誤國誤民。

實際上,這句話的廣為流傳,表明了佛學文化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接受。佛學雖然是從印度遠道而來,但是經歷了數次的本土化過程,最終形成了中國現在的佛教。中國的佛教有著極其鮮明的特色,不管是從宣揚人人都能成佛,還是佛家僧人不食葷腥,不娶妻生子,這些都是中國佛教獨特的規矩。

天生佛子因菩薩託夢,一件百衲衣穿到80多歲,花費43年親自建廟宇

在中國佛教傳播的過程當中,曾經出現過許許多多傳奇的僧人。近現代時期,還有這樣的一位僧人,天生佛子因菩薩託夢,一件百納衣穿到了

80多歲,花費43年親自建廟宇

他是誰呢?

實際上,這位高僧就是釋覺定,他從小便與佛門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釋覺定出家前的生活

釋覺定的俗名叫做

陳多興

,在他五歲的時候,就有人說他與佛門有緣。當時的陳多興還只是一個孩子,對世事並不知曉。有一位四方雲遊的師傅,無拘無束,有一天遊歷到了陳多興所在的地方,他在那一帶化齋。

當時,這位師傅看見陳多興以後,竟然對他說,陳多興的這一輩子與佛門有緣。當時的陳多興並不明白這其中的意義,他又怎麼會知道,他的一生早就已經被別人看穿了呢。

在這之後不久,陳多興的父親就染上了疾病,後來竟然病重身亡。在那樣一個艱難的世道,喪失了家庭主要勞動力的陳多興一家,生活頓時變得極為的困頓。

天生佛子因菩薩託夢,一件百衲衣穿到80多歲,花費43年親自建廟宇

而且,陳多興並沒有什麼兄弟姐妹,他只與自己的母親相依為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艱難的生活教會了陳多興所有的一切。母親的艱難拉扯之下,陳多興長到了14歲。他一直儘自己所能的幫助自己的母親,料理家務,洗衣做飯。對於母親的話,陳多興一直十分的尊重。

或許是受到了五歲時那位師傅的影響,又或者是領略到了苦難生活的全部,陳多興在

14歲的時候對佛產生了無比的嚮往,他自覺的遵守起了佛門的規矩,不碰一點葷腥,同時也不殺生。此時的他雖然沒有出家,但不論是從心性還是,從行為上,陳多興都與出家弟子無異。

陳多興沒有念過學堂,他的文化水平並不高,不過幸運的是他識得一些文字,因此他能夠看懂經文。

在他

16歲的那年,陳多興正式剃度出家,成為了一名僧人,法號釋覺定。

或許在剃掉青絲的那一刻,陳多興便已經下定了決心,此生只與佛相伴,再不動半點凡心。

不過,此時陳多興的母親尚且還在人世,這算是陳多興最後的一絲牽掛了。為了不讓母親受累,陳多興便在農忙之時幫自己的母親料理田間地頭上的農活。到了夜晚之後,陳多興又會回到寺廟當中,青燈古佛的修行佛法。

但是,陳多興並沒有一直待在自己的家鄉,那麼他後面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天生佛子因菩薩託夢,一件百衲衣穿到80多歲,花費43年親自建廟宇

其實,陳多興在安徽省時,發生了一件奇異的事,促使他在這裡停留了下來。

二、菩薩託夢讓他修廟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釋覺定在寺廟當中熟讀了經書以後,便開始了他雲遊四方的歷程。與那位點化他的師傅一樣,釋覺定了在遊歷的過程當中,盡己所能的幫助自己所見到的百姓,只要他們有困難,釋覺定一定會伸出援助之手。

釋覺定雲遊四方,來到了安徽省安慶市的金龍山,他在這裡居住了一段時間。有一天晚上發生了一件奇異的事情,釋覺定竟然夢見觀音菩薩給自己託夢。僧人每天面對佛陀菩薩,心中無時無刻想的也是他們,夢見佛陀,自然也是稀疏平常的事情。

不過,釋覺定夢見佛陀的奇異之處在於,觀音菩薩給他託夢,讓他將當地的一間廟宇再重新建立起來。菩薩告訴釋覺定,以前他所在的地方有過一間廟宇,不過後來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廟宇被人夷為了平地。

做完這個夢以後,第二天釋覺定一覺醒來便開始為建廟而進行準備。

天生佛子因菩薩託夢,一件百衲衣穿到80多歲,花費43年親自建廟宇

不過,修建一座廟宇可不是一兩天就能夠完成的事情,釋覺定招募了許多在附近的農民充當工人,用釋覺定自己耕地上產出的糧食作為酬勞,請他們幫忙建造寺廟的地基。在地基完成之後,釋覺定又將他們全部遣散,

然後自己親自動手,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的建造成這間寺廟。

為了將這座寺廟建造好,釋覺定翻山越嶺走好幾裡的山路,從其他地方搬來了磚瓦。一切都只釋覺定親手搭建起來的,或許這就是在考驗釋覺定的誠心吧,是決定沒有辜負觀音菩薩的期望,最終他親手將寺廟建立了起來。

事實上,建造這座廟宇花了釋覺定足足43年的時間。

四十三年,可以說是大半輩子了,青春和熱血就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建造當中,平靜如水般的度過了。不論寒暑,不管風雨,釋覺定的內心從來都沒有過動搖,最終他將這座出廟宇重建了起來。

釋覺定用自己的虔誠與恆心創造了一個奇蹟,作為僧人,釋覺定還有哪些高尚的品德呢?

三、釋覺定事母至孝,生活簡樸

前面提到,釋覺定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便過世了,只留下他與母親相依為命。在是決定的故鄉當中,一直流傳著一個故事,那便是

陳多興割肉救母

。這一故事的真實性已經不可考證。

天生佛子因菩薩託夢,一件百衲衣穿到80多歲,花費43年親自建廟宇

據說,當時陳多興的母親一病不起,為了救自己的母親,於是陳多興割下了自己胳膊上的一塊肉,並做成了一份湯喂母親喝下。或許是陳多興的孝心感動了上蒼,他母親的病竟然痊癒了。

每每讀到割肉救母的故事時,總是讓人感覺十分的揪心。陳多興身為人子,用自己的行為完成了自己的一片孝心。

其實,釋覺定最為讓人感到尊敬的,便是他幾十年如一日簡樸的生活。

因為佛門弟子對於吃穿並不講究,能省則省,他們追求的是內心的寧靜。

釋覺定所穿的衣服,便是一件真正的百衲衣。

這是將村民們穿壞了的衣服,減去壞掉了的部分,留下好布,然後縫補起來製成的衣服。

這樣一件衣服年復一年縫縫補補,竟然跟隨了釋覺定43年,如今80多歲高齡的釋覺定,依然留著這樣一件百納衣袈裟。

在飲食上,釋覺定也從不講究,粗茶淡飯是一般人的生活,而釋覺定的生活比這更為的簡樸,一份稀粥,幾片青菜,就是釋覺定的一餐。

可以說他將對生活的需求,壓縮到了最低,同時將精神上的追求,提到了最高。

天生佛子因菩薩託夢,一件百衲衣穿到80多歲,花費43年親自建廟宇

如今,寺廟中的青磚是釋覺定大師一生的見證,這位身穿滿是補丁衣服的僧人,其實他才是真真正正的“佛”。

小結

“佛”從來都不是大雄寶殿上擺著的泥胎雕塑,“佛”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態度。釋覺定大師,儼然已經成為了人們心中的佛。但是對他而言,這並不重要,他已經獲得了內心深處的平靜。希望這位大師能夠平靜的活在歲月之中,不受打擾。

參考資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