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到底在講什麼,句解之一,觀自在菩薩

心經句解之一 觀自在菩薩

《心經》到底在講什麼,句解之一,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此句話的真意為:觀者乃是反觀自照本性也, 當然, 許多人會問,自性在何處?天道弟子都知道,訪明師可知也。自在者,自性離眼晴最近,藏在眼睛戊己土之中。四書大學篇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宗門雜錄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按正法指吾人之佛性,佛性的正法在眼藏,而眼藏非指右眼或左眼,乃暗指玄關一竅也。

這樣的觀法, 是從自己覺性的生命高度, 看見人有限六根的自己。觀自在者,迴光返照,乃是認識自性的頓法。因為人的覺性不可見,無形無相,如何能以肉眼見。 就算有人宣稱見著了。見著也非覺性也。實相無相也,而寄之於二目,故禮囑詞雲:「二目耀回光」,以返觀內省的功夫,才能見自本性,如果能夠見自本性,就是:「佛」、「菩薩」了。人慾成佛就是那麼一件簡單的工夫。

在這裡我們要提到,菩薩的意思並不是高高在上的佛祖。 而是在那個當下, 你是否能用你的覺性,覺悟到世間一切有情眾生, 其實內在都存在有覺性。眾生是指眾緣所生,包括人類、禽獸、鬼神、天仙之類。 當覺性被點通的那一刻, 來自天界的能量, 瞬時讓你心中的眼晴看見。 那就是「觀」了。 你觀照的都是普渡的物件。總之,觀自在菩薩者,以迴光返照的功夫,認識自己的自性,悟自性本空,本來清靜,不生不滅,進一步自覺覺他,達到「覺行圓滿」的菩薩行者。

《心經》到底在講什麼,句解之一,觀自在菩薩

◎ 心得記要:

一、觀者返觀自性也。最上乘的頓法,是向內觀照,不可心外求佛,身外求道,所以說:「身外求道路便差,水中月影鏡中花」。

二、觀自在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唐朝以前翻譯為觀世音,唐玄奘譯為「觀自在」。此句指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自利利他,得到大自在,大解脫的觀自在菩薩。

三、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是覺有情,上求佛道,下渡眾生的大聖人。

四、從自己的修養上,得到大自在、大解脫,稱為「觀自在」;大慈大悲,尋聲救苦救難為「觀世音」。

五、華嚴經記載,菩薩有十種自在:

1、壽命自在。

2、心自在。

3、色自在。

4、業自在。

5、受生自在。

6、勝解自在。

7、願自在。

8、如意自在。

9、法自在。

10、智自在。

六、觀自在菩薩是指修為極深的菩薩,即菩薩摩訶薩。華嚴經記載,菩薩分為十種境界:

1、歡喜地:舍異生性(眾生性),得聖種性,證二空之理,自利、利他,皆大歡喜。

2、離垢地:成就淨戒,遠離諸犯之垢。

3、發光地:成就勝定大法(三摩缽底等),發生無邊慧聞思修三慧)。

4、焰慧地:安住最勝菩薩方法,發出智慧,除去煩惱妄想。

5、極難勝地:真智(根本智),與俗智(後得智)二者皆現前,互相圓融,且瞭解二智者非一非異。

6、現前地:觀十二緣起,善能得染淨無分別,現前即此無,分別之最勝般若現前之義。

7、遠行地:住於無相,遠離世間與二乘之有相行。此地有「七地沈空」之危險,易落入「木頭空」,此乃渡生與菩提均無功用之偏見。

8、不動地:無漏之無分別智力,不用加行自現前,不為一切煩惱有相助用所動。

9、善慧地:成就四無礙解,遊十方說法無礙之義。

10、法雲地:大法智遮一切惑障,如空中現出大雲,現大法雨之義。

七、觀者,觀空、觀假、觀中也。所以一切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皆稱觀」,故內觀自在,十方圓明,心無罣礙;外觀世音,菩薩心腸,尋聲救苦。

《心經》到底在講什麼,句解之一,觀自在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