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為相;吳起為將;法家為骨;子夏為師——戰國初期魏國大興之道

李悝為相;吳起為將;法家為骨;子夏為師——戰國初期魏國大興之道

尊師子夏辦西河,

任用李悝啟變革;

容得吳起得武卒,

強盛百年功不沒。

三家分晉後,魏國大治。

聰爸嘚吧嘚

魏國西有秦、韓,南有楚,北有趙、燕、中山,東有齊,地處中央,群雄環伺。

魏文侯魏斯,在位50年,勵精圖治,選用賢能,內修德政,外治武功,生於憂患,不改雄心;

以李悝、翟璜為相,改革弊政;

用樂羊、吳起為將,攻掠中山、秦、楚;

以孔門十哲——子夏為師,建立文化中心——西河學派;

以《法經》為國之根本,依法治國,依法改革,對後世變革、治世影響極深。

這一切,最終使得魏國率先強盛於眾諸侯,不僅成為軍事、政治強國,而且成為了文化中心,吸引著各國士人爭先恐後前來學習、效力。

李悝為相;吳起為將;法家為骨;子夏為師——戰國初期魏國大興之道

魏文侯魏斯以卜子夏、田子方為老師,他每次經過名士段幹木的住宅,都要停車,站在車上俯首行禮。

四方賢才德士,聽到魏文侯如此尊重賢能,紛紛投奔魏國歸附於他。

聰爸嘚吧嘚

卜子夏,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後亦稱“卜子夏”,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後漢書》記:“

《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

”子夏是絕大部分儒家經典的主要傳授者。

漢代講授《春秋》經義有三種主要傳本,即“公羊春秋”、“穀梁春秋”和“左氏春秋”。《公羊春秋》和《穀梁春秋》的傳述者

公羊高

穀梁赤

均為子夏門人。

另錢穆先生考證,“左氏春秋”中的左氏極有可能為子夏,而非左丘明。

子夏是春秋戰國之際孔門中由儒學禮治思想過渡到法家政術思想的一位樞紐人物,名震當時,學澤後世,是孔子經世思想的嫡傳弟子,是法術政治思想的先驅,也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中一位影響深遠的先哲式人物。

最初,魏文侯為興魏國,邀子夏來魏國講學,但子夏年事已高,一直在猶豫之中未予應允。

魏文侯深知孔子死後子夏為儒學宗師,對於文化及人才的影響極其重要,因此,魏文侯親自拜子夏為師,對子夏異常尊重。明清時文人畢生追求“生晉太傅、死諡文正”,太傅就是帝王之師。而子夏則是歷史上第一個享有此等榮譽的大儒。

子夏被魏文侯的誠意感動了,決定親自到西河坐鎮。

雖然子夏從坐鎮西河到隨後離群獨居才短短几年光陰,其象徵意義遠遠大於實際意義,但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說改變了整個華夏曆史和文化的走向,華夏文化的重點從此從魯國轉到了魏國,轉到了西河,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學派,期間,李悝、吳起、商鞅、公羊高、穀梁赤、田子方、段幹木,俱出門下,而荀子、李斯、韓非則也是其隔二或三代的再傳弟子。

魏國之所以能率先強盛於各諸侯,與魏文侯把魏國變成了中原各國的文化中心有著密切的因果關係。

魏文侯與大儒田子方一起飲酒。

席間宮廷音樂在旁伴奏,喝得正酣,文侯突然停杯說道:“奏樂的左右兩個鐘聲的音律節奏好像不一樣?左邊要偏高一些。”

田子方笑而不語。

魏文侯看田子方沒有接茬,略感尷尬,就問田子方道:“先生你笑什麼?”

田子方這才說:“我聽說啊,作為君主,要知道的不是去如何管理音樂本身,而是去如何選出一個合適的樂官,因為如果大王你真的對音樂的高低都加以管理稽核,那麼那些樂官們就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了”

魏文侯深以為然。

聰爸嘚吧嘚:

作為下屬,能從細節入手來完善大局可以說是優點,但是作為管理者或統治者,事無鉅細越級指揮,讓下屬無所適從,還耗費自身精力,實非智慧之舉。

魏文侯和管理山澤的人約定好一起去打獵。

到了這天,魏文侯先是與群臣喝酒作樂打發時間,天突然下起大雨。

到時間了魏文侯準備去赴約。

左右的大臣並不知道魏文侯有約在先,好奇道:“今天飲酒非常快樂,天又下著雨,您準備到哪裡去呢?”

魏文侯說:“我與管理山澤的人約好一同去打獵,雖然現在很快樂,難道就可以不去赴約嗎!”

於是停止了宴席,親自前往。

聰爸嘚吧嘚:

《戰國策》中記載這段,在後面多了一句話“

魏於是乎始強。

”。

私以為這是“徙木立信”的君王版本,有意思的是,文侯的老師子夏推崇的就是“示民以信”的政治理念,所以先有文侯作為君主帶頭守信,後有吳起效法僨表立信,最後才有了商鞅的徙木立信。

雖然單憑“言而有信”就推論到“魏”於是乎開始變得強盛起來有些偏頗,但其中透露出的資訊也說明了魏文侯對魏國的強盛起到的決定性的作用。

李悝為相;吳起為將;法家為骨;子夏為師——戰國初期魏國大興之道

魏文侯派樂羊攻打中山國。

樂羊攻克中山國後,魏文侯把打下來的土地封給了自己的兒子魏擊。

有一天,魏文侯在與群臣喝酒的時候,魏文侯突然問起來:“在你們眼裡,我是什麼樣的君主?”

大家都異口同聲奉承道:“您是仁德的君主!”

這時,只有任座說:“國君,您得了中山國,按照禮節,應該封分給您的弟弟,但是您卻把它封給自己的兒子,這恐怕不是仁德的君主的作為!”

魏文侯聽後勃然大怒。

任座見狀自感不妙,暗自快步離開。

魏文侯又拿這個問題問他身邊的人,其實此時魏文侯已經一肚子火了,因此眾人沒人敢接話。

這個時候翟璜大聲回答說:“仁君,您絕對是仁德的君主。”

魏文侯心裡更加不爽,認為翟璜是在諷刺他,於是追問:“你何以知道?”

翟璜回答說:“臣下我聽說一句古話,叫“君仁則臣直”。剛才任座的話很耿直,於是我推測您肯定是仁德的君主。”

魏文侯聽到這話後,由怒轉喜,而且意識到自己不對的地方,趕緊派翟璜去追任座回來,還親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任座為上賓。

聰爸嘚吧嘚:

翟璜這種溝通技巧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在某些場合,是不是可以避其鋒芒,先予以肯定,再委婉提出建議?

樂羊,魏國大將,為後世樂毅之先祖。

初為翟璜門客,後因攻克中山國而聞名於世,之所以傳諸於後世,一是因其攻克中山國,二是因樂羊食子,三則是其攻克中山國後,魏文侯上演了一把類似後世曹孟德做過的事——-燒信,這個歷史故事留待後面與甘茂息壤之約再一起成文。

魏文侯問李克(一說李克即李悝):“先生曾經說過:‘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

。’現在我想從魏成和翟璜當中選一位當宰相,你覺得哪一位比較合適?”

李克回答說:“下屬不參與尊長的事,外人不過問親戚的事。臣子我遠在朝外任職,不敢提出什麼建議。”

魏文侯說:“先生不要推遲!”

李克說道:“哪一位當宰相合適,已經非常明顯了,國君您只是一時沒有注意到罷了。平日時,看他所親近的,富貴時,看他所交往的,顯赫時,看他所推薦的,窮困時,看他所不做的,貧賤時,看他所不取的。僅此五條,就足以去斷定了!”

魏文侯欣然回答:“先生請回府吧,我已經選定了。”

李克回府的路上,遇到翟璜。

翟璜問:“聽說今天國君召您去徵求宰相人選,你知道國君最後會選擇誰嗎?”

李克說:“魏成。”

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變了臉色,說:“西河守令吳起,是我推薦的。國君擔心內地的鄴城,我推薦西門豹。國君想征伐中山國,我推薦樂羊。中山國攻克之後,沒有人去鎮守,我推薦了先生您。國君的公子沒有老師,我推薦了屈侯鮒。僅憑這幾點,我哪點兒比魏成差!”

李克說:“你把我介紹給國君,難道是為了結黨以謀求高官嗎?國君問我宰相的人選,我說了剛才那一番話。我之所以推斷國君肯定會選中魏成為相,是因為魏成享有千鐘的傣祿,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向東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這三個人,國君都奉他們為老師;而你所舉薦的五人,國君都任用為臣屬。你怎麼能和魏成比呢!”

翟璜聽完後大為慚愧,赫然拜謝道:“我翟璜,真是個粗人,失禮了,願追隨您學習,做您的弟子!”

聰爸嘚吧嘚:

翟璜與李悝的對話,說盡了魏文侯得意之處。

魏文侯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推行變法的。

他任用李悝實行變法,李悝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變法,不僅僅從政策層面,經濟層面,甚至於從理論層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班固稱李悝“富國強兵”。

李悝在軍事上的改革才使得吳起建立了魏武卒,名號響徹整個戰國時期。

司馬遷說:“魏用李悝盡地力,為強君。”

李悝在農業上的改革,不僅僅說富強了魏國,而且給以農為本以農強國做出了示範,甚至可以說是為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鋪平了道路。

李悝的變法,影響極其深遠,包括後面吳起的楚國變法,商鞅的秦國變法,都是親身經歷過李悝變法,看到變法達到的效果之後,才義無反顧的走上變法的“不歸路”的,可以說,戰國時期後世的變法,都是以李悝變法為藍本,然後揉入自己的部分思考後作出的適合各國的變通。

李悝著有《法經》,傳言商鞅就是帶了本《法經》入的秦,而秦國的《秦律》和漢朝的《漢律》,都是以《法經》為依據,再逐步修改增訂而成的。

李悝為相;吳起為將;法家為骨;子夏為師——戰國初期魏國大興之道

韓國邀請魏國一起出兵,共同攻打趙國。

魏文侯說:“我與趙國是兄弟之邦,不敢從命。”

趙國也來向魏國借兵討伐韓國,魏文侯仍然用同樣的理由拒絕了。

兩國使者都怒氣衝衝地離去。

後來兩國得知魏文侯對自己的和睦態度,都前來朝拜魏國。

魏國於是成為魏、趙、韓三國之首,各諸侯國都無法與之爭鋒。

聰爸嘚吧嘚:

山西省有個別名叫三晉之地,這個三晉就是指的韓趙魏三國的合稱,可見這種合稱一直延續至今。

《戰國策》中有云“三晉合而秦弱,三晉離而秦強”,縱觀整個春秋時期,赳赳老秦一直想東出函谷關,但一直被晉國擋著沒轍。

魏文侯洞悉這一切,他在三家分晉後直接促成了三晉聯盟,從公元前453年到公元前376年三聯軍多次打敗齊、楚等大國,秦國更是被打得落花流水,連被秦國稱為“膏腴之地”的河西之地也盡失於魏國之手,戰神吳起更是以5萬魏武卒戰勝了50萬秦國大軍,威震諸侯。

可惜文侯死後,武侯缺乏足夠的戰略眼光,逼走了吳起,魏惠王又放走了商鞅,刖了孫臏,再後來魏國亂於太子爭位,最終致使三晉聯盟分裂,待到後來孫臏圍魏救趙,減灶誘敵,殺龐涓於桂陵,魏國從此一蹶不振淪落為二流諸侯國,最終被王賁水淹大梁滅國而亡。

魏國的強大,在於魏文侯知人善任,在於他的卓識和遠見,但,後面的魏武侯、魏惠王、楚惠王、齊惠王等等,都一再證明了一點:無論是再好的制度(變法),再無敵的兵卒,沒有一個能統帥它、容納它的領導,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個悲劇。

故還是那句老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古往今來有才能的多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而最終能綻放出光輝的,往往是遇到了伯樂的那一個。

往期精彩回顧:

《資治通鑑紅與黑》三家分晉紅與黑<二>智伯索地及趙襄子的對策

《資治通鑑紅與黑》三家分晉紅與黑<三>智伯的狂妄和水淹晉陽

《資治通鑑紅與黑》三家分晉紅與黑<四>智伯之死與秦朝統一的聯絡

卑女之後、庶子繼位、騙殺姐夫、還位兄後—-細說趙襄子、趙無恤

士為知己者死、吞炭漆身、斬衣三躍——春秋戰國四大刺客之豫讓

敬請關注,更多精彩內容後續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