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裂土封王到酎金奪爵,看西漢諸侯和統治者之間的權力鬥爭

從裂土封王到酎金奪爵,看西漢諸侯和統治者之間的權力鬥爭

雖然秦始皇自認千古一帝,但秦朝的統治並沒能如他想象中的那般流傳萬代,他身死後不久,秦朝就被農民起義滅亡了。當時有能力將其取而代之的,主要有兩股勢力,

一方是項羽代表的前楚國勢力遺留,另一方就是劉邦代表的新勢力。

劉邦此人雖然文武皆不成氣候,但他具有極高的管理天賦和政治能力,相比之下,

項羽雖然軍事才能極其優秀,卻沒能在和劉邦的爭鬥中取得最終的勝利。

劉邦正式登基後,裂土封王,西漢出現了許多諸侯。

西漢建立後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郡國制和分封制給予諸侯極高權力

“諸侯”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周,周朝的統治者將土地分封給自己信任的臣子,將封地內的各項權力基本都交給臣子們。

這種制度其實對王權十分不利,諸侯很有可能會在自己的封地內擁有超過王權的權威,從而威脅到王權的統治。

西周後期的動亂,也確實和諸侯各自在封地內割據為王有關。按理說,有西周這樣的例子在前,劉邦這樣的聰明人不應該再重新選擇這樣的制度。

從裂土封王到酎金奪爵,看西漢諸侯和統治者之間的權力鬥爭

但是劉邦手下,有很多精明能幹的將領,

這些將領追隨劉邦,本來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裂土封王。

而且在劉邦打天下的期間,他曾經多次向自己的追隨者許諾會給他們分封土地,如果剛一上位就違背自己的諾言,那麼劉邦的統治很難維持下去。

更何況,在劉邦稱帝之前,

有很多將領就已經在實際上成為了自己封地內的“王”,這些人需要的,只是一個身份上的合法性

。即便劉邦稱帝后拒不承認這些人身份的合法性,他們也一樣在實際上掌控著自己封地內的一切。

西漢建立之前,

中原地區剛剛經歷了秦末的混亂時期和楚漢之爭,各個方面內耗嚴重,此時根本經不起新一輪的戰爭

。為了避免過度消耗,劉邦上位後開始採取

休養生息的政策

。更何況,劉邦如果不承認自己之前的許諾,必定會激起幾乎全部異姓王的反抗。

劉邦是一個知人善任的領袖,他選出來的將領們,都是個中翹楚,如果這些人聯合起來共同反對劉邦,

那麼以劉邦個人的軍事能力,根本不可能招架得住他們共同的反抗。

綜合來說,劉邦之所以選擇採用分封制,主要是為了安撫人心,同時收攏這些推自己上位的功臣們的忠心,

以免他們心懷不滿製造禍端。

不過劉邦也很擔心諸侯的權力過大會對自己的統治造成威脅,所以在分封制之外,

他還同時實行了郡國制。

從裂土封王到酎金奪爵,看西漢諸侯和統治者之間的權力鬥爭

郡國制,是為了維護王權;分封制,則用來封賞功臣。郡國

制是以統治者個人為核心的政治體系,而分封制更傾向於讓各封地的領主臣服統治者即可,在各自的封地內,

這些諸侯擁有極高的軍政權力。

西漢的封地,分為兩種:

一種是王國,另一種是侯國

。從名字中就不難看出,王國更像是一個獨立的小國家,而侯國更像是西漢治下的一個區域。

王國擁有獨立的軍事權力和政治權力,而侯國只不過是接收當地的稅收而已。

單從權力上就不難看出,王國對西漢統治者的威脅,遠遠大過侯國。而且諸侯在各自封地內過高的權力,使得西漢統治者很難了解到各個封地內的真實情況。

自劉邦晚年開始統治者對諸侯猜忌之心愈重,後因削藩爆發七國之亂

侯國的情況或許還好一些,因為分封制和郡國制並行,所以侯國內部會有隸屬於統治者的官員管理日常事務。

雖然仍然存在這些官員會被當地諸侯收買的可能,但畢竟統治者仍然能夠接觸到更多的資訊和實際情況。

從裂土封王到酎金奪爵,看西漢諸侯和統治者之間的權力鬥爭

王國的情況特別糟糕,

因為封地內的諸侯具有的權力過多過大,所以基本已經形成了封地內部的諸侯專制

。統治者想要透過派遣某些官員的方式來了解情況甚至架空諸侯,但收效甚微。

西漢初建立時,

諸侯也還沒有在封地內紮下深厚的根基,再加上休養生息迫在眉睫,

所以解決諸侯和王權之間的矛盾暫時沒有提上日程。到了劉邦晚年時,他個人對異姓諸侯王的懷疑之心愈重,自此西漢歷代統治者開始了針對諸侯的諸多行動。

扶持劉邦上位的功臣們,最後只有張良一個人得以善終

,但張良的府邸內常年沒有多少僕人侍候,他本人又深諳功成身退之道,後期基本處於不問世事的狀態,這才躲過了針對功臣的清算。

劉邦能夠上位的最大功臣——韓信,被各種猜忌懷疑,最後在長樂宮內被誅殺,其他的功臣,也大多因各種理由被處置。

從劉邦對待這些功臣的態度中,不難看出上位後,尤其是晚年的劉邦對功臣的猜忌之心有多嚴重,

同時又針對這些人做了多少防範措施和行動。

他本人對功臣的猜忌之心加重,很可能是因為人越接近死亡,權力慾越重,但後來的西漢統治者們猜忌諸侯,

完全是因為諸侯的勢力已經發展起來了。

從裂土封王到酎金奪爵,看西漢諸侯和統治者之間的權力鬥爭

文景之治時期,西漢在各個方面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各個諸侯國的實力也在逐漸增強。

或許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和各個功臣之間還有兄弟情義在,所以這些異姓諸侯對劉邦的統治並沒有太大異議。

不過經歷了時間的洗禮,

文景之治後的諸侯和統治者個人之間已經沒有這種情義牽絆了,諸侯們對統治者產生不服心理也很正常。

這一時期,不少諸侯國都曾經爆發過叛亂,最嚴重的時期,甚至出現了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

是七個諸侯國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行叛亂之實的一場戰爭。

其實地方諸侯和西漢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已經出現過很多次了,但七國之亂是一次爆發式的矛盾,

讓原本在削藩之事上準備徐徐圖之的西漢統治者下定了削藩的決心。

統治者和諸侯之間的矛盾最終爆發,漢武帝因酎金案件奪爵超過百人

其實七國之亂的爆發,也和西漢統治者的削藩舉動有關。

已經意識到諸侯國實力越來越強的西漢統治者,開始著手削藩,準備一點點將諸侯的權力和封地收回。

早就習慣了在封地內呼風喚雨的諸侯們,根本無法接受這樣的削藩舉動,他們

對外宣稱統治者決定削藩一定是受到了小人的蠱惑,所以才打著“清君側”的名義揭竿而起。

從裂土封王到酎金奪爵,看西漢諸侯和統治者之間的權力鬥爭

七國之亂後,繼任的統治者是古代歷史上以強勢聞名的漢武帝。按照漢武帝的性格和諸侯與統治者之間已經十分嚴重的矛盾,漢武帝本來是想直接進行削藩處理的,

無奈邊境匈奴的問題急需解決,所以諸侯的問題只能採取一個比較溫和的方式暫時緩解。

漢武帝採取了推恩令這一陽謀,

同時把鹽、鐵、錢幣等重要產業全部收回中央。所謂推恩令,

就是指諸侯死後,他的每一個兒子都能得到其封地的一部分作為自己的私產。

推恩令對諸侯力量的削弱是長期有效且效果非常顯著的,這項政策使得諸侯的每個兒子都能得到部分遺產,

所以諸侯的後代中有不少人都選擇支援推恩令。

站在諸侯內部的角度看,原本不可能有機會繼承封地的不受寵庶子們現在有了分得一杯羹的可能,自然會大力支援。

這些兒子們個人可能沒有多大力量,但當他們結合起來的時候,這股力量足以在諸侯們內部搞出不少動靜。

站在西漢統治者的角度,只要這項政策長久地實行下去,

那麼原本勢力強大的諸侯的力量就會被漸漸分解,最後根本不足為患。

從裂土封王到酎金奪爵,看西漢諸侯和統治者之間的權力鬥爭

推恩令實行了一段時間後,漢武帝基本解決了邊境匈奴的問題,開始轉頭將目光再次投放到諸侯們身上。此時由於推恩令的實行,不少諸侯已經被瓦解了力量,不再擁有如七國之亂時的實力。

碰巧此時,漢武帝突然發難,酎金案登上歷史舞臺。

按照規定,

諸侯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向中央進獻酎金,用於祭祀。

這種形式上的東西,基本不會被挑出什麼問題,但是漢武帝卻突然以各個諸侯獻祭的酎金有問題為由,將一百多個諸侯的爵位奪走。

這個人數,

應該是當時諸侯總人數的一半左右。

從人數上看,漢武帝的推恩令效果很好,

諸侯的數量猛增,但封地始終就那麼多,分到每個諸侯手中的土地越來越少,諸侯的力量也就越來越弱。

選在這個時候發難,

是基於諸侯力量已經大不如前的現實條件,同時漢武帝前期採取各種手段將中央集權高度加強。

再加上漢武帝本人強勢的性格,酎金案判定後的奪爵過程進行得十分順利。

從裂土封王到酎金奪爵,看西漢諸侯和統治者之間的權力鬥爭

從裂土封王到酎金奪爵,西漢諸侯和統治者之間的權力鬥爭從未停止過。漢武帝之後,

也有其他西漢統治者採用酎金奪爵的手段收回諸侯的權力和地位,

這種權力爭鬥一直到漢朝結束也沒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