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于丹後有蒙曼,昔日大師成今日小丑,文化和國學之路不容兒戲

引言

人活在人世間,總是希望體現個人的價值,也希望過上期望中的理想生活,而這一切都源自於不斷地奮鬥,說得通俗一點也就是對名利的追求。這其實是人的天性,也是生活在當下社會的必然結果,本無可厚非。但凡事都講究一個度,一旦在名利場上過於留戀,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不僅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甚至還會身敗名裂。

先有于丹後有蒙曼,昔日大師成今日小丑,文化和國學之路不容兒戲

我國擁有數千年的文化歷史傳承,隨著我國在世界的崛起,民族自信心空前強大起來,因此“

國學

”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起來,慢慢地,第一批著名的國學大師隨之出現,其中以

于丹

蒙曼

最為大家熟知,

可為何如今兩人的境遇和名聲大不如前,成為了今日小丑呢?

一、自幼啟蒙,成就國學大師

于丹出生於北京一個書香世家,父輩就是國學領域的翹楚,在家風的影響薰陶下,她也開始對國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早在學生時代,于丹的學習成績就名列前茅,是妥妥的學霸,尤其是文科成績,更是放眼全校無人能比,甚至有時老師都自嘆不如。

而於丹的成名之路,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源於央視的

《百家講壇》

先有于丹後有蒙曼,昔日大師成今日小丑,文化和國學之路不容兒戲

平心而論,以于丹的學識水準被邀請登臺完全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她最後的做法和初衷背道而馳了。于丹的講授風格十分新穎,以一種類似“

雞湯

”的方式解讀國學,這就讓本來晦澀的知識變得極其容易接受,受眾也越來越廣,于丹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國學大師。

不只是于丹,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了蒙曼的身上。和于丹一樣,蒙曼也出身於國學世家,也從小在父母老師的影響下開始接觸國學並持續發展。據說蒙曼一直有一個成為老師的夢想,還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事實證明蒙曼做到了,作為北京大學的教授蒙曼加盟到了

《中國詩詞大會》

,成為評委之一,由於學識廣博,見解獨到,很快就火遍了全國。

先有于丹後有蒙曼,昔日大師成今日小丑,文化和國學之路不容兒戲

二、名利雙收,逐漸迷失

事實上于丹也好蒙曼也罷,能夠在事業上有一番成就,靠的不是關係也不是運氣,而是長期以來的學習和付出,這是大家都承認的。可這兩位在成為別人口中的大師後,逐漸迷失了自我。作為國學領域的代表人物,那麼要做的首先就是傳播弘揚國學文化,如果一味地追求名利,凡事與利益掛鉤,那性質就會截然不同。

先有于丹後有蒙曼,昔日大師成今日小丑,文化和國學之路不容兒戲

于丹在2006年首次露面《百家講壇》,一舉成名後僅一年的時間就問鼎了“

作家富豪榜

”的第二名。除了財富上賺得盆滿缽滿,她還榮獲了“

十大教育英才

”等諸多榮譽稱號,榮譽加持之下徹底登上神壇。

此後于丹在利益和虛榮心的驅使下,開始頻繁參加各種製作質量參差不齊的節目,而且偶有雷人之語曝出,讓觀眾大失所望。而隨著于丹對知識的疏遠,諸多後起之秀逐漸將其趕超,當她失去熱度的時候,等待她的註定是身敗名裂。

先有于丹後有蒙曼,昔日大師成今日小丑,文化和國學之路不容兒戲

之後蒙曼在《中國詩詞大會》後也迎來了高光時刻,此時蒙曼被名利矇住了雙眼,一味地收割名利,她還不知道早已有一座大坑正在等待著自己。

三、沽名釣譽,最終害己

想要收穫名利,就要有與之匹配的德行,這是最後導致成功還是身敗名裂的關鍵所在。其實在於丹和蒙曼最初登上舞臺的時候,很多的問題就已經表露了出來。比如於丹那種“

雞湯

”式地講解國學,對於不瞭解國學的人極為受用,作為大眾群體的普及使用或許還可以,但如果到了專業的舞臺上,很多的問題就會顯現出來,而於丹的解釋自然是漏洞百出不攻自破,這是不能長久的一件事。

而且於丹又不去加強自身修養和知識儲備,而是徒為名利奔走,自然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

先有于丹後有蒙曼,昔日大師成今日小丑,文化和國學之路不容兒戲

蒙曼對於詩詞的點評之所以精彩且擁有獨到之處,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多年來積累下的文化底蘊。但後來她過於沽名釣譽,這就與一個學者的身份不符,也忘記了一個學者的本心。

比如

《憫農》

中,她把農民夏日播種解讀為春日播種就引起了學術界的一致“

差評

”。後來登上了《百家講壇》的舞臺,各種知識點也是頻頻出錯,甚至講解也極為淺顯,完全沒有國學大師的風采。

先有于丹後有蒙曼,昔日大師成今日小丑,文化和國學之路不容兒戲

結語

于丹和蒙曼曾經在國內文化圈盛極一時,也被譽為國學之路的領頭人,

可從登上神壇到跌入谷底,成為今日小丑,實在是來得太快

,就算是觀眾都來不及反應。

這就再次證明了一件事:

作為學者,作為公認的國學大師,不管在何種境地下都要堅守本心,勿忘原則,文化和國學之路不容兒戲,沽名釣譽害人害己。

圖片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