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詳解丨八下第一單元《社戲》

課文詳解丨八下第一單元《社戲》

自修課

課文詳解丨八下第一單元《社戲》

八年級下冊課文精講

今日推送:八下第一單元第1課《社戲》

明日看點:八下第一單元第2課《回延安》

1 社 戲

預 習 須 知

一、文題解讀

舊時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做“社”。按照我國的民間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穫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在紹興地區,人們以演戲的形式進行祭祀,那時演的戲就稱為“社戲”。課題概括了記敘的主要內容。

二、作者簡介

魯迅

(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著有小說集《吶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和雜文集《華蓋集》等。

知 識 重 點

一、字音詞義

消夏:避暑。

陶冶:怡情養性;給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響。

偏僻:偏遠而僻靜。

誠然:確實這樣。

朦朧:動詞,瀰漫。

蘊yùn藻:水草。

依稀:隱約。

屹yì立:矗立。

潺chán潺:水緩緩流動的樣子。

家眷:妻子兒女等家庭成員,有時專指妻子。

船篷péng:覆蓋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來遮蔽日光和風雨。

棹zhào:劃(船)。

楫jí:槳。

撮cuō:用手指捏取細碎的東西。

憚dàn:怕,畏懼。

歸省xǐng:指出嫁的女兒回孃家看望父母。

行háng輩:輩分。

犯上:觸犯長輩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攛cuān掇duo:從旁鼓動人做某事。

鳧fú水:游泳。

絮xù叨dao:形容說話囉唆,來回地說。

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弄潮:在潮水中搏擊、嬉戲。

漂piāo渺miǎo:隱隱約約,若有若無。現在寫作“縹緲”。

渴睡:瞌睡。

糾葛:名詞,糾纏不清的事情。

桕jiù樹:也叫“烏桕”,一種落葉喬木。

二、主題概述

文章以“社戲”為線索,生動地敘述了“我”童年時在農村看社戲的經歷,刻畫了一群善良、淳樸的農村小夥伴形象,表達了對農村自由天地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生活的懷念和對農村小夥伴美好情誼的眷戀之情,反映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三、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平橋村隨母歸省的生活。

(1)隨母歸省的時間、地點、緣由和平橋村的環境,突出平橋村是“我”的樂土。

(2)交代鄉間小朋友的情況(熱情、好客)和關係(平等)。

(3)寫平橋村的樂事(釣蝦、放牛)。

第二部分:在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1)看社戲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3)在趙莊看社戲。

(4)看社戲後,深夜歸航。

第三部分:看社戲後的餘波。

四、問題討論

1。作者既然寫社戲,為什麼還要在開頭介紹平橋村的情況?

這部分交代了平橋村的環境和人物關係,既寫出了平橋村是“ 我”的樂土,又為情節的展開作好了鋪墊。

2。小夥伴們對臺上的戲感興趣嗎?為什麼想去看戲,並爭著去看戲?

小夥伴們最感興趣的是看戲途中的無拘無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他們的興趣不在戲,而在看戲前後的氣氛、感覺。

3。作者寫看戲前的波折有什麼作用?

一是製造波瀾曲折,烘托了看戲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現了小夥伴們熱情能幹的特點。

4。六一公公送豆的情節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表現了老人的寬厚慈愛,熱情好客,進一步說明了“我”愛平橋村,是因為那裡的人的善良可愛,同時深化了主題。

5。怎樣理解文章最後一段“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也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因為“我”所難忘的,是那裡特有的鄉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係,即人情、景物、回憶。(另外一個說法是: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6.為什麼作者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 “樂”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民風淳樸、鄉民善良的鄉村,對一個在封建家庭中生長、受各種規矩束縛的孩子來說,確實是自由快樂的天堂。“我”作為客人,在這裡“得到優待”,釣到蝦“照例是歸我吃的”,小夥伴們對“我”的體貼照顧無微不至,在“看社戲”一節中這種友愛和照顧表現得淋漓盡致。

(2)也因為在這裡,“我”可以免念那些陳腐無用的經書,而且也沒有那麼多規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絕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對自幼就壓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這樣的自由是一種多麼寶貴的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農村可以親近大自然,“掘蚯蚓”“釣蝦”“放牛”,相對城鎮宅院中那種蒼白無味的生活而言,無疑是新鮮有趣、極具魅力的。因此“我”對這樣的“樂土”、這樣的童年往事,一直到長大也念念不忘。

課 後 習 題 解 答

一、隨母歸省→釣蝦放牛→戲前波折→夏夜行船→ 船頭看戲→月夜歸航→歸航偷豆→六一送豆

二、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描寫,如月下航船中對江南夜晚美麗景色的描寫,充滿了水鄉特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抒情表達方式的使用,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如“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裡”,“沉靜”說明笛聲使“我”急切的心情平靜了下來,“自失”“彌散”寫出了“我”的陶醉。文中議論表達方式的使用,增強了情感和主旨的表現力。如“但我吃了豆,卻並沒有昨夜的豆那麼好。”並不是豆不好,而是因為不是和小夥伴們一起偷來在船上煮了吃的,沒有了趣味,也就沒有了那種心情。表現出了“我”對小夥伴的懷念,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嚮往。

三、“我”真正懷念的並非是豆的味道及社戲的內容,而是與小夥伴們一起嬉戲玩樂,甚至偷豆的過程,所以那是無與倫比的“好豆”和“好戲”。更令“我”懷念的是平橋村的孩子、老人那種樸實、真摯的感情,他們勞動的本領、他們的淳樸善良,還有那農村特有的田園風光、自由的空氣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流露出“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四、1。這裡是虛寫,透過對唱戲的鑼鼓聲、朋友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等內容的幻想,突出了“我”不能去看戲時,既焦慮又失望、沮喪的心情,進一步表現“我”對看戲的渴望。

2。“輕鬆”和“舒展”與前文因看不成戲而沮喪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我”歡喜愉快的心情。

3。句子化靜為動,細緻生動地寫出了航船的速度之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表現了“我”急於看到社戲的心情。

4。“支撐”寫出“我”看戲的勉強,“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寫出了“我”因戲不好看而心生睏意。這句話描寫非常細膩,形象地刻畫出“我”睡眼矇矓時看到的景象,突出了“我”既覺得戲無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5。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富有神話色彩的“大白魚”比喻航船,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船行之快,孩子們駕船本領的高超,從側面烘托出了孩子們歡快的心情。

五、作者寫“我”在劇場看戲的失望、無聊反襯了看社戲的美好;在劇場裡看戲,“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一種冷漠、隔閡的關係,而看社戲時所感受到的是互助、融洽、友愛的關係,這兩方面的內容互相映襯,互相加強,緊密統一,十分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愛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