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哪”應讀 né,拼音沒錯

近日不斷有網民在抖音上喊話,質疑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有誤,chuā和né拼不出對應的漢字,是誤人子弟。見到新聞後,部編本中小學語文教材總主編、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的溫儒敏在微博公開回應質疑:né對應“哪吒”的“哪”。

“哪吒”的“哪”應讀 né,拼音沒錯

有網民認為ne音節沒有對應漢字

“哪”讀né是正常現象

“哪”在“哪吒”一詞環境中讀né,這是符合普通話讀音規律的。漢字讀音怎麼讀,都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來自於古代的韻書。在當代,我們可以根據工具書《方言調查字表》來判斷漢字讀音。《方言調查字表》是社科院語言研究所製作,為記錄現代漢語方言的語音用的。字的次序按照《切韻》《廣韻》一系列韻書所代表的中古音系統排列,現代方言的音系大體上可以從這個古音系統出發來研究。

按傳統音韻學對漢字的分類,“哪”字屬於果攝開口一等字。中古音每一個韻母都是一個統一的讀音,但後來由於聲母等原因走向了分化。現代標準漢語(即普通話)中,果攝開口一等字在d、t、n、l、z和零聲母后面韻母為uo(wo);在g、k、h後面韻母為e(國際音標[])。uo與e是一對存在互補關係的韻母。互補關係指有些音素各有自己出現的語音環境,它們出現的語音環境是互相補足的,兩個音中只可能出現一者而不會出現另一者。uo與e兩類韻母在分化之前,它們的韻母應該都是o。

“哪吒”的“哪”應讀 né,拼音沒錯

果攝開口一等字

瞭解果攝歌韻字的韻母分化規律後,這就方便我們理解“哪”為何會讀成né。根據《方言調查字表》,“哪”和“挪”理論上應該是一個韻母uo。但兩者中,只有“挪”走向了正常的演變道路,由no變成了nuo。而“哪吒”的“哪”在no之後,卻沒有根據正常規律走;而是像g、k、h這類舌根音聲母字一樣,韻母也變成了e。普通話“我”按規律應與“鵝”一樣讀e,現實中卻讀作uo(wo),也是類似現象。

“哪”正常規律下的讀音

此外,果攝一等字(合口字)在遇到唇音聲母b、p、m、f後,它們的韻母變成了o。o、uo、e三者在普通話中就是互為補充的關係。母音e與母音o發音方法及發音狀態是很相近的,只存在唇形上圓唇與不圓唇的區別,有時候將o(uo)讀成e,或是e讀成o(uo),是很自然的異讀現象。

“哪吒”的“哪”應讀 né,拼音沒錯

果攝合口一等字

中華新韻是二十世紀以北京官話為主體之現代標準漢語逐漸形成以後,依照現代標準漢語之音韻結構所整理出的韻母分類。正因為o、uo、e互為補充,2005年中華詩詞學會定中華新韻標準時候,將o, e, uo視作是同一個韻“波”韻。“波”韻在中華新韻序列中排名第二,因此被叫做“二波”。與北京話是近親的東北話將“波”也讀成be,就是將o(uo)徹底往e方向走。

“哪吒”的“哪”應讀 né,拼音沒錯

中華新韻“十四韻”

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對待北京話中“哪”né、“我”wǒ這類異讀現象,沒有采取完全根據規律一刀切的方案,而是根據流行程度進行取捨。讀音有群眾基礎的,就保留這個讀音。

“哪”讀nǎ與“阿”讀ā、ō、ē

“哪”是一個多音字,除了né這個生僻讀法外,還有大家所熟悉的nǎ。上文已經提及,“哪裡”的“哪”按正常規律應該讀成nuǒ。那麼, 讀成nǎ又是怎麼回事呢?這其實是一個語音滯古現象。由於經常使用,某些方言中個別常用字音會出現語音滯古現象。

“哪吒”的“哪”應讀 né,拼音沒錯

“哪”的眾多讀音

根據語言學家推導,中古以來,果攝字的主母音存在著*ɑ>>o>u>o>uo/e() 的演變軌跡(有些方言可能跳過其中一兩個步驟)。“哪裡”的“哪”可能由於是常用字,母音就留在了ɑ(a)這個位置。參見前文圖片,“他”“它”按規律應該讀音同“拖”tuo,現在讀ta,也是滯古現象。

對比、參照域外方音的漢字音,也有助於我們理解和驗證語音滯古現象。朝鮮語(韓語)、日語、越南語都有漢字音,是當地古代使者向中原王朝(宗主國)學習了當時漢字讀音後回去影響本國語言的見證,往往保留了那個時代的讀音。朝鮮半島廢除漢字後,由於現在使用的朝鮮文即諺文只能表音不能表意;而韓語同音字多,容易造成誤解和重名。韓國不得不在正規場合和身份證上保留了漢字。因此,韓國人姓名都有自己的漢字寫法。韓國知名女藝人林潤妸(“妸”音同“阿”,藝名又作“潤娥”;允兒是大陸娛樂圈不瞭解朝鮮漢字音的錯誤音譯)姓名韓語讀音為“Lim Yoon a”,“妸”就停留在a那個位置。又如“河”的日語漢字音讀“ga”,也是同理。

“哪吒”的“哪”應讀 né,拼音沒錯

2014年,林潤妸在少女時代深圳站寫揮春環節中寫下的漢字本名

瞭解果攝字母音演變軌跡後,就可以解答很多普通話或方言的字音問題。佛教詞彙“阿彌陀佛”經常有人爭論,“阿”應該讀ā、ō還是ē?哪個又是最古老的讀法?參見母音鏈變條,a是最古老的讀法,o次之,e則是層次最新的讀音。“東阿阿膠”的“阿”便是e的層次。著名的寧波/上海方言詞彙“阿拉”的“阿”本字其實就是“我”。“我”中古時期讀ngɑ,這個詞彙環境中,ng和普通話一樣發生了丟失,但保留了a這個主母音歷史層次。

“風”原本也讀作fōng

不但單母音陰聲韻韻母e原本讀做o,它對應的陽聲韻eng原本也是讀作ong的。陽聲韻是指有鼻音韻尾(-n、-m、-)的韻母,與陰聲韻和入聲韻相對;e之類沒有韻尾的韻母就是陰聲韻。根據《方言調查字表》,作為通攝合口三等字,“風”“夢”的韻母按規律理應和“隆”“充”相同,讀ong;實際上普通話卻是eng。eng-ong的關係,正如e-o(uo)的關係類似,兩者也是互補關係。有時候,我們看民國時期製作的影視資料,會聽到“風”“豐”讀fōng 、“夢”讀mòng、“翁”ōng。這些音在歷史上都存在過,現在被稱作“老國音”,也是北京話的文讀音。

“哪吒”的“哪”應讀 né,拼音沒錯

通攝合口三等字

文白異讀,就指是文讀音(讀書音)與方言讀音的差異。與其它方言中的文白異讀現象類似,北京話也有文讀音,文讀音一般用在比較書面或者正式的詞彙中,而白讀音則更多出現在口語裡。不過,與南方方言不同的是,北京話的文讀音是模仿靠近韻書的南方音;恰好與模仿北京話的南方文讀音相反。北京文讀音裡面的南方方言特點,後來很多被老國音所吸收。1913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開了讀音統一會,制定了史稱“老國音”的國音系統和首個漢語拼音標準注音符號。從整體來說,老國音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其他方言的語音特點,如區分尖團音和保留入聲。

尖團音是指存在於漢語中的兩組對立的聲母。z, c, s聲母拼i, ü起頭的韻母音節,稱作尖音;j, q, x拼i, ü韻母音節,稱作團音。部分方言中分別“尖團”,如把“尖、千、先”讀作ziān、ciān、siān,把“兼、牽、掀”讀作jiān、qiān、xiān。普通話不分“尖團”,“尖=兼”jiān,“千=牽”qiān,“先=掀”xiān。

“哪吒”的“哪”應讀 né,拼音沒錯

尖團音示例

京兆宛平人王璞所著的《國音京音對照表》是描述老國音和北京音差別的一本書。從書中可見,“風”在北京話其實一直有兩個音,其一是北京文讀音,就是ㄈㄨㄥ(fong);其二是讀ㄈㄥ(feng)的北京俗音,也就是口語音。書中又顯示,fong是北京讀書音的標準,也是老國音的標準。

“哪吒”的“哪”應讀 né,拼音沒錯

《國音京音對照表》

但在1920年,老國音推廣不到兩年,全國就爆發了關於京音和國音的大爭論,史稱“京國之爭”。其主要原因就是有人認為多幾個音節增加學習成本和讀書難度,應該完全以音節較少的北京音為標準。1928年9月26日,得到國民政府支援的“國羅派”為廢除漢字,簡化語音,釋出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以京音作為新國音。1932年5月7日,教育部又公佈了《國音常用字彙》,正式確定北京音為全國的標準音。於是,fong、mong這類音節被廢除,分別被北京話俗音feng、meng所取代。

當代,ong還有進一步往eng讀的趨勢,不少北京人和東北人有將“農”讀成neng的現象。不過,因現代漢語拼音標準早已確立,這種新的北京土音很難影響語言標準了。

從社會層面上來說,語言和生活雖是密不可分,人人都在用語言交流;但其中涉及的漢語音韻學是個小眾學科和小眾愛好,極少有人接觸到過甚至聽說過。無論是“哪”讀作né或者nuó,還是“風”讀作fēng或者fōng,專業人士都有其專業依據在。無端炒作,誤導大眾,只能顯示自己低下的認知水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