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折翼“科龍”:《大敗局 Ⅱ》—吳曉波

科龍前世今生太有代表性了,標準的三段式梯形折線。

第一段是異軍突起。

84年,潘寧在一個“鄉鎮集體企業”的基礎上創立出來的容聲電冰箱品牌,92年小平同志在廠區參觀時,曾感慨萬千的問了3次:“這是鄉鎮企業嗎?”。在全國電冰箱產銷量排行榜中曾連續8年穩坐第一寶座。97年在香港獲評“中國最佳管理公司”,可謂是擁有著輝煌前半生的。這是13年。

第二段是巨大轉折。

一切也都是因為產權的問題。企業由潘寧創辦,但在產權上則屬於鎮政府,經營團隊無任何股權。在重大戰略問題的決策上,創始人卻無可奈何,比如企業併購、比如技術引進、比如發展戰略等,這一切都是鉅變的因。94年科龍的誕生就是在嘗試著解決股權問題,但是當這種獨立傾向開始浮出水面的時候。在整個98年裡,潘寧一直都在全國各地考察生產基地,卻在12月份突然宣佈辭去總裁,繼而卸任董事長。在不對外做任何解釋的情況下迅速移民加拿大,自此再為對傾注了畢生心血的科龍未說過一句話。轉折只需要1到2年。

第三段是急轉直下。

連續的繼任者都沒能有效地掌控這條巨龍,於是只能進行出售。本來格林柯爾的收購讓科龍有了起死回生的起色,但顧雛軍好像最熱衷的還是資本運作,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或者只是為了把新娘子打扮的更漂亮一些。本來遊戲還能繼續下去,畢竟科龍的品牌效益尚在。郎鹹平成了格林柯爾的終結者,把資產併購的遮羞布在公眾視野裡給揭開了,顧雛軍05年被批捕,06年科龍成為上市公司第一虧損企業,繼而被海信收購。這個陡坡僅僅7年。

針對著潘寧與科龍案例,周其仁教授感慨頗深,特意撰寫了文章《可惜了,科龍》,對人力資本是否屬於產權構成提出了疑問。假如當初能夠以潘寧團隊為基礎對科龍進行改制,也許不會出現今天的問題。但這一切也只能是一個假設,畢竟鎮黨委的思想在那裡擺著呢。

現在國家正在加緊推進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工作,以前我一直不太理解,認為這沒有任何用處,混改接不了話語權的問題,最多隻能是一種對經營層的綁架而已。從科龍的身上卻給了另外的啟發。目前國有投資公司和國有執行公司已進行了明確的職能界定,在競爭性行業中,如果把經營團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釋放出來是一個主要問題,單核心還是決策權。

黨委在企業執行中如何發揮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作用,黨委會與總經理辦公會的雙重決策的責權利劃分是關鍵。這件事情上目前有兩種做法。

一種是清單制。針對企業經營問題,兩會分別列明各自決策事項的範圍和標準,各盡其責,也就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針對需要重複決策的內容,黨委負責決定事項能不能辦的問題,並給出一定的意見。經營班子負責解決如何辦的問題,重心放在執行上。但其中存在的問題就是這個範圍大小和標準高低的問題,邊界裁判權的大小,決定著企業自由度的大小。還有就是黨委給出的意見如果存在問題,經營班子是否可以否決呢?如果不能否決,除了責任又如何界定呢?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

另一種是把關制。對於企業經營問題,黨委只是負責對大方向進行把關,也就是給出事項可否由經營班子進行討論,不對結果給出意見。簡單說就是這件事你們經理層能不能去討論我說了算,討論完了幹不幹、怎麼幹你們自己定。這樣確實把自由度放得比較寬了,但又存在黨委如何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問題,這是個責任問題。

公司法、股權、黨委,如果能夠水乳交融,取長補短,這是一個大課題,同時還摻雜著人性的問題,也是現代市場經濟治理和企業經營發展的一個問題。

(2)折翼“科龍”:《大敗局 Ⅱ》—吳曉波

(2)折翼“科龍”:《大敗局 Ⅱ》—吳曉波

(2)折翼“科龍”:《大敗局 Ⅱ》—吳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