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花生記

「來源: |中國青年雜誌 ID:YOUTH-POWER」

食花生記

歡迎關注《中國青年》雜誌官方微信

食花生記

原載於《中國青年》雜誌2021年第9期

@文/金澤香

逢了年節,桌肆間便常見花生。一味食記,亦是一痕家常故事。

花生親民,一年四季可見,未見哪味食物如它一般。許地山說,“無論何等人都可以用賤價買它來吃”;老舍贊其“有家常的‘自己’勁兒,在哪裡都有人緣,自天子以至庶人都跟它是朋友,這不容易”。

食花生記

花生的跨界本領也堪稱一絕,是零食,又是菜品。鹹甜相宜,原味簡便,大街小巷任一家炒貨店都有它的身影。菜式可大可小,豐儉由君,家常的如炒花生米,知名的有宮保雞丁。記得有菜譜研究“宮保雞丁”,其“質感”一項,最後評分的竟是花生是否酥脆——輔料亦是“C位”,是“靈魂”。

一碟花生,竟品出人生風範。經年累月,低調踏實,可唱主角,也可配戲。至於食味多變,全憑烹製者的心意。

擔主角時自有主角的精彩,比如油亮脆香的炒花生米——洗淨瀝水,冷油下鍋,小火翻炒,待表皮變色,鍋內無噼啪聲,關火,剷出,撒鹽調味。粗略看去,實乃尋常小菜,無甚可觀,且慢,小菜不小,佐酒爽快利落,莫名透出一股俠氣。

像是武俠片中,佩劍的俠客面目冷峻,一杯酒下肚,拈幾粒花生入口,恍有所思。少頃必現轉折,要麼領命而去,要麼狹路相逢,交手打鬥,花生也可能變為暗器。

我非飲酒之人,不知炸花生與酒到底有多契合,不過,縱觀影史與生活,一人一酒必得配一碟花生,不然,獨飲和寂寞都是不完整的。

更多時候,甘當配角,給誰搭戲都勁頭十足。

食花生記

湯品裡添清甜,這甜不是輕淺浮在湯麵的,而是穩穩沉入湯中,“小人物”的故事,也有鮮香回甘。

它更有軟糯柔情時。《食物本草》卷說:“落花生,藤蔓莖葉似扁豆,開花落地,一花就地結一果,大如桃,深秋取食之,味甘美異常。”水煮花生,投入幾粒八角,綿軟溫柔。

“好人緣”的花生,姿態有許多種,不以菜品上桌,便在閒暇時與人相逢。爽脆詼諧,是年節中的一味小點,欣然回甘,並不自憐苦寒。

洗去濃重的調料味,它轉而與性情溫和的麵粉、芝麻、蔗糖會合。雖然相會途中,勢必遭遇烈火烹油、刀俎碾碎,卻只餘一腔甜甜的歡喜。芝麻炒熟,砂糖入鍋,待到糖漿拉成了絲,快速拌勻,趁熱壓緊壓實,待熱度稍降,倒至案板切成小塊,便是一款花生糖。

年節熙攘,花生糖出席的場合可不少。是客廳拼盤,佐閒談笑語,也是一份用心小禮,最適合走親訪友。它的甜蜜不是粘膩迅猛的,只是家常的香酥,親切、甘甜、溫柔。

食花生記

一味花生,能變出多少模樣、生出多少種味道?我不是廚藝達人,不敢妄下定論。不過,真正愛它的人,一定願與之相逢在家常故事裡。

我們走出太遠,嘗過百味。在閱盡那新奇的、跌宕的、精細的味型之後,驀然回首,那鄰家的溫潤仍在原地。

若有一天在陌生的遠方餐桌上猛然撞見它,我想,我會按捺住驚喜,故意以家常口吻寒暄:“嘿,原來你也在這裡。”

監製: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劉博文

責編:韓冬伊 洪莆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