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是啥意思?

前兩天在與一位老農聊天的時候聊到了遷墳的話題上了。老農說:在咱們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一般來說,同一個宗族的人,只要過了五代,一般都會遷墳。

聽老農這麼一說,我有些不太明白了。同一個宗族的人,幹嘛過了五代之後就要遷墳呢?

農村俗語:“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是啥意思?

老農看出了我的疑惑,便給我講解起這句俗語的意思來了。

老農說:

一、人過五代另起墳

在咱們農村,有一種出不出“五服”的說法。啥叫“五服”呢?

所謂的“五服”

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中國古代社會體系,是以父宗為重的。

當然,關於“五服”的說法有多種多樣。比如,“五服”是指以皇帝為核心根據親戚的遠近距離以及

親疏關係畫五個同心圓,以

皇帝能夠

直接統治的地區稱為“甸服”;將環繞

皇帝

建立起來的列國稱為“侯服”;將“侯服”之外的地區稱為“綏服”或“賓服”;將“綏服”或“賓服”之外的地區稱為“要服”和“荒服”。皇帝以此索取朝貢。

關於“五服”還有一種這樣的說法:

“五服”是指

喪服的粗細。比如,將用最粗的生麻布製作的、斷處外露不緝邊的喪服上衣稱為“斬衰”;將用粗麻布製作的喪服上衣稱為“齊衰”;將用粗熟麻布製作的喪服上衣稱為“大功”;將用稍粗熟麻布製作的喪服上衣稱為“小功”;將用較細熟麻布製作的喪服上衣稱為“緦麻”。以上這些喪服需要根據與死者的親屬關係遠近而穿用。

不過,農村人口中的“五服”則是指

五輩人。比如,在我們這裡有一種“五服之內為親”的說法。一般來說,可以從自己開始推算,依次是父親、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這五代人為“五服”之內的同族宗親;如果自己不在這“五服”之內,那麼,自己就成為了同族旁親了。而自己一旦成為了同族旁親,那麼,從自己開始,就應該另外“立祖”,重新尋找適合埋葬自己的墓地了。

其實,這就是“人過五代另起墳”說法的由來。不過,需要明確的是:自己父親以上的墳墓是不必要遷往別處的。

農村俗語:“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是啥意思?

二、房過三代必走人

這句俗語裡的“房”是指房屋;這句俗語裡的“走”是指遷走。

我們都知道過去的房子都是非常簡陋的房子,要麼是土牆瓦頂;要麼就是土牆草頂。這一類房子的壽命是非常短的,要想屹立百年而不倒塌是非常不容易的。

好在過去人們的壽命都很短,許多人都難以活到三十歲,因此,這一類簡易的房子還是勉強能夠住上三代人的。當到了第四代的時候,房子就存在倒塌的危險了。基於此,古人認為:房子只要住夠三代人,房子的壽命已經到了,第四代人就需要遷走另外修房蓋屋了。其實,這就是“房過三代必走人”說法的來歷。

農村俗語:“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是啥意思?

聽了老農的解釋後,我總算是弄懂了這句俗語的意思了。由此可見,勞動人民還是蠻有智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