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姐姐”別亂叫,早年通稱“大姑”,1980年代叫徐姐

全國人民對天津的刻板印象,除了相聲、包子和煎餅果子,還有一個是天津人管女人都叫“姐姐”。

下到十幾歲小閨女,上到五六十歲的大娘,在天津都能被叫成“姐姐”。

不少外地人吐槽這個稱呼讓人尷尬,隨即就有人考證:一句簡單的“姐姐”,這裡面的學問可大了,飽含著天津人待人處事的智慧和禮儀。

實際上,千禧年之前,”姐姐“這個稱呼在天津並不普遍。

天津的“姐姐”別亂叫,早年通稱“大姑”,1980年代叫徐姐

比如高英培先生的名段《不正之風》中,萬能膠想吃果頭兒了,得找“徐姐”,因為

“輩兒小點兒,嘴甜點兒,說話和氣著點兒,,哈哈哈,淨吃香東西!”

可見,至少1980年代時,所謂人人都是”姐姐“是不存在的。

根據街頭小調查,老天津衛對女性市民,要叫“大姑”。

比如走街串巷賣魚、賣菜的小販,吆喝著:“蘿蔔、茄子、大白菜呀!”應聲從院裡出來一位婦女買菜,小販迎上去:“大姑,您挑點嘛?”1斤蘿蔔、2斤土豆,生意做成,和和氣氣,“明日再來,給我捎點鮮姜來。”連明天的生意都有了。

這句“大姑”才是街頭智慧的體現。

有些小販耍聰明,看見買菜的婦女風華正茂,套近乎,喚一聲“大嫂”,再看見買菜的婦女上了年紀,更親切地喚一聲“奶奶”,惹麻煩了,人家一輩子沒出閣,你怎麼就喚人家是大嫂呢?再說人家老太太只有兩個女兒,沒有兒子,你喚人家是奶奶,明擺著是罵人。輕的,啐你一口,重的,白拿你兩棵白菜,不給錢了。所以,喚大姑最保險,你出閣了,是大姑,你沒出閣,也可以是大姑,到了90歲,還沒出閣,仍然是大姑。你喚她大姑,再折理,她也挑不出刺兒來,做生意,就得有這麼點講究。

外地人可能不明白,嘛叫天津人的“姑奶奶”,為什麼不是“姐姐”嗎?

姑姑,是父親的姐姐或妺妹,姑姑的侄子或侄女有了孩子後,大都指著孩子管姑姑叫“姑奶奶”。大姑叫“大姑奶奶”,老姑叫“老姑奶奶”。 在天津衛,“姑奶奶”在家庭中佔著重要的位置。孃家中的婚、喪、嫁、娶等許多大事,都要尊重“姑奶奶”的意見。過去男婚女嫁很少自由戀愛,所以,在閨女出嫁前,和未來婆家洽談出嫁的有關事宜,爸爸媽媽不好出面,都是由姑姑去談。爸爸媽媽就有了退身步,不至於傷和氣。 父親如故去,孩子們在關鍵事務的處理上也要聽“姑奶奶”的意見。

由於“姑奶奶”的地位高,天津女人大都願意當“姑奶奶”。

有時你會聽到這樣的話:“‘姑奶奶’我可不是好惹的!”“‘姑奶奶’說到哪兒做到哪兒。”“這事‘姑奶奶’說了算!”

“姑奶奶”為嘛這麼有權威呢?也是因為天津的“姑奶奶”大都做事公道,善於處理家庭中的棘手問題,就是天津話裡的“能扛事兒”“會辦事兒”。

天津的“姐姐”別亂叫,早年通稱“大姑”,1980年代叫徐姐

春晚上林永健反串的天津姑奶奶,也算是形神兼備了,把氣質拿捏得死死的。

2000年以後,尤其是2010年以後,大姑也好,X姐也罷,都跟不上迅速“萌化”的三觀,天津話順勢而變,“姐姐”一詞兒由估衣街大衚衕而出,輾轉進入了市民常用語。

結果被外地人聽去,當作了天津人的“一大怪”。

其實天津人口中的“姐姐”是《陽光的快樂生活》中的“夏麗”。

天津的“姐姐”別亂叫,早年通稱“大姑”,1980年代叫徐姐

是重案六組的王茜

天津的“姐姐”別亂叫,早年通稱“大姑”,1980年代叫徐姐

以及蔣雯麗

天津的“姐姐”別亂叫,早年通稱“大姑”,1980年代叫徐姐

是日出裡的陳白露,是《師父》裡的宋佳。

天津的“姐姐”別亂叫,早年通稱“大姑”,1980年代叫徐姐

所以,到了天津別亂叫“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