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成癮背後的機制

大腦中的一小群神經細胞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會繼續飲酒,即使酒精會產生負面影響。這是瑞典Linköping大學研究人員在小鼠身上進行的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以前未知的機制,這可能是藥物治療的合適靶點。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雜誌《科學進展》(

Science Advances

)上。

飲酒成癮背後的機制

研究領導者Markus Heilig說:“我們發現,大腦中一個小區域的一小群神經細胞存在差異,有的能正常剎車,有的則不能自己停下來。”他是Linköping大學生物醫學和臨床科學系精神病學教授、社會和情感神經科學中心(CSAN)主任。

成癮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只有少數飲酒的人會產生依賴性。換句話說,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傷害。研究人員已經調查了成癮行為背後的機制,即使酒精會帶來負面後果,但仍會繼續使用,這種行為通常被稱為“強迫性使用”。

做決定是很複雜的,比如是再喝一杯還是忍住。大腦有一個重要的系統用於指導和激勵行為。這個系統重視我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比如美味的食物、性和毒品,並驅使我們去追求更多。但適時剎車也是需要的,以防止我們做一些有不良後果的事情。剎車平衡了可能的負面結果和預期獎勵之間的關係。

尋找強迫性飲酒背後的分子機制的第一步,是確定可能使用這些機制的易感性個體。研究中的小鼠知道它們可以按一個槓桿來獲得少量的酒精。一段時間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他們在按下控制桿後在獲得酒精的同時還受到了電擊。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小鼠會停止按壓槓桿。但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小鼠剎車失靈,他們繼續按下控制自己飲酒的槓桿,儘管存在電擊的不適。

為了識別與強迫性飲酒有關的神經細胞群,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在神經活動後形成的標記物。他們在大腦的多個位置發現了一個神經細胞網路,該網路的中心似乎位於中央杏仁核。杏仁核是大腦中控制恐懼反應的中樞,並參與與恐懼相關的學習機制。三年前,該研究小組發表了一項與酒精成癮有關的另一種行為的研究結果,即選擇酒精而不是其他獎勵。結果表明,這種行為也由中央杏仁核控制。科學家們可以透過操縱大腦這部分的分子機制來開啟和關閉這種行為。

在他們現在發表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中央杏仁核發現了一小群神經細胞,即PKCδ-陽性神經細胞,它們促進了少數易感性小鼠的飲酒。大約4%的這些細胞構成了細胞網路,而這些細胞網路正是導致剎車失靈的原因。當研究人員使用先進的分子方法關閉這些細胞時,小鼠的自我控制酒精的能力得到了恢復。

事實證明,PKCδ(一種酶)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一發現為這種酶成為新藥物治療的可能靶點帶來了希望。

飲酒成癮背後的機制

“我沒想到這麼一小群神經細胞會對這種複雜的行為產生如此決定性的作用。而且我無法想象透過外部操縱這些細胞,來如此清楚地證明,是它們導致了這種行為,”Markus Heilig說。

其他研究人員的新結果表明,根據阻止可能產生負面後果尋求獎勵行為的能力,可以把人類和其他動物物種分為兩組。Markus Heilig認為,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以確定臨床標誌物,以揭示一個人是否具有發展成癮的個體易感性。及早發現可採取有效預防措施。

我們必須明白,無法阻止有害行為是一個重要的風險因素,而且一旦上癮就會維持下去。我們必須阻止那些成癮風險增加的人尋求酒精的能力,不僅要研究他們的行為,還要開發針對行為背後分子機制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