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是嫡長子制度,沒有嫡長子的話,孫子和嫡次子誰能繼承呢

古代都是嫡長子繼承製度,在沒有嫡長子的情況下,孫子和嫡次子誰能繼承呢

古代都是嫡長子制度,沒有嫡長子的話,孫子和嫡次子誰能繼承呢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的時候一些王侯貴族之家都是嫡長子繼承家業的,什麼是嫡長子呢?就是主人的正妻生下最早的兒子叫嫡長子。如果是普通老百姓的話就沒那麼多講究了,老百姓日子過的非常辛苦,家裡沒什麼財產,能分給兒子的最多就是幾畝地幾間瓦房,而且古代更多的都是施行大家族的制度的也就是說一般家庭縱然是窮了些但都是四世同堂的。四世同堂長輩當家講究的就是一個公平。

古代都是嫡長子制度,沒有嫡長子的話,孫子和嫡次子誰能繼承呢

那麼為什麼這麼強調公平二字呢?因為從古至今都有一個觀念叫,養兒子防老,存糧食防止災年。道理很簡單,不管財產多少至少要做到對自己的兒子公平分配,只有這樣才不會讓人留下話柄,以至於等到真的老了的時候兒子會說你不是偏心誰誰誰嗎?把家產都給了他現在你來找我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如果朋友子女是在是多,自己又真的是窮那麼這樣的情況下父母大多數時候會更偏愛最小的兒子,同時也會選擇和最小的兒子生活在一起。

古代都是嫡長子制度,沒有嫡長子的話,孫子和嫡次子誰能繼承呢

但平民是平民貴族的貴族二者之間雖然有相似之處但具體的規矩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在大戶人家,房子大,財產多產業也多,光是奴僕傭人都幾十上百。如此龐大的家業都是要請專門的管家來打理家業的。主人索要做的事情就是維持發展家業,而大戶人家主人的內室可以說就是一個小皇宮,一般都有小妾,丫鬟,侍妾等人。裡面也是勾心鬥角無數,而主人選擇繼承人更多的是從繼承家業,光大門楣考慮的。而大戶人家選擇繼承人的時候是很小就定下來的,無法考察其能力,只能考察其德行。

古代都是嫡長子制度,沒有嫡長子的話,孫子和嫡次子誰能繼承呢

古人在這一點上是十分愚昧的,認為只要德行好,能力就好,這樣造成歷史無數大戶人家衰落,有些國君不選擇有能力有野心的人,反而會選擇一些愚孝的人,例如道光皇帝就選擇了很有孝心的咸豐作為繼承人,咸豐皇帝的成績也是很一般並不能讓天下人滿意。這就說明德行是靠不住的,德行只能證明一個人的人品好壞並不能證明一個人能力的高低。

古代都是嫡長子制度,沒有嫡長子的話,孫子和嫡次子誰能繼承呢

既然看德行不靠譜,爭執太多,那就乾脆一刀切,形成了嫡長子繼承製度,父親死了正妻最大的兒子即位,從大戶人家到皇帝都是施行的這樣的一個制度。嫡長子在肯定是嫡長子繼承,如果嫡長子去世了那麼應該誰來繼承呢?嫡長子的兒子還是主人的次子呢?如果次子是庶出自然就沒有資格繼承了,但如果也是嫡出呢?歷史上因為這樣的事情鬧了很多亂子,比如有名的靖難之役。就是在長孫和次子之間選擇繼承人鬧出了大亂子。

古代都是嫡長子制度,沒有嫡長子的話,孫子和嫡次子誰能繼承呢

如果真的碰到這種情況那就比較玄學了,主觀上肯定是看主人自身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沒有嚴格的標準了,都是自己的嫡子給誰不給誰都說不過去,索性就以能力論輸贏,所以在之這個時候嫡長孫和嫡次子的權力是沒有高下之分的,最終都要看主人自身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