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民俗:耍媳婦

一方水土養一方水。在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金周至,被稱為“京畿之地“,我們的祖先和他們的兒女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這塊土地上辛勤耕耘,創造了豐富的財富和優秀的民風民俗文化,從解放初到七八十年代,周至農村流行著“鬧洞房”也叫“耍媳婦”的風俗習慣。

就像著名作家陳忠實先生在他的中篇小說《四妹子》裡描寫的關中人的婚俗習慣那樣,兒子結婚的大喜之日一定要把婚事辦的紅火,喜慶,熱鬧。不光白天在街巷裡搭綵棚擺宴席,招待親戚朋友鄉黨,特別是晚上還要請鄉黨來家裡鬧洞房耍媳婦。雖然如今這種民俗已經消失,可在七十年代以前,村裡誰家給娃娶媳婦,那不僅是主人家的頭等大事,也是全村人的大事。一家過事全村人全過去幫忙當執勞,各盡所能,能幹啥幹啥,完全把主家的事當成自家的事幹,還要家家湊”份子“上禮,有來有往。錢不是萬能的,只是鄉黨的一片心意,以示祝賀。白天新媳婦下轎後在主人家院子拜天地和宴席上拜官席時,村裡的大姑娘小媳婦爭先恐後圍在院裡先睹為快,看新媳婦長的好看不?周至人把女娃長得漂亮叫:長的奴。或者叫模樣長的稀樣。晚上鬧洞房要媳婦則是大老爺們,男子漢的娛樂專案。如果誰家剛娶新媳婦頭天晚上沒人耍,就說明主人家在村裡沒有活下人,鄉俗不好。如果主人家人緣好,那麼兒子結婚鬧洞房耍媳婦的人就很多,把主人家院子都圍嚴實了。誰家新媳婦耍的人多,就表明誰家在村子裡活的香,促哄(方言抬舉的意思)的人就多。我那時雖然年級雖小,也經常晚上跟上大人去看別人耍媳婦。晚飯後,愛耍的漢子們就一齊擁到主人家院裡,燒火(方言:鼓動的意思)新郎的同齡好夥伴上手,從屋裡將新郎新媳婦連拉帶拽地請到院中,一盞明亮的電燈泡下,一群人像“鬥地主”似的將新郎新娘團團圍住,由一兩個能言利嘴,有組織指揮能力的人擔任司令,不斷推出花樣翻新,層出不窮的招數刁難一對新人。比如首先讓新媳婦作自我介紹。要告訴大家她叫個啥名字,今年多大歲數,咋樣認識新郎的,今晚幹啥來的?一般女娃都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新婚之夜在眾人面前害羞,靦腆,不好意思說這些讓人難於出口的話。對於這群耍媳婦的人群來說,大多數人首先是看新媳婦臉蛋長的漂亮不?其次是透過一關又一關的遊戲節目測試新媳婦的智力和應變能力。周至人把聰明會來事的人叫靈人或尖人。把不會來事反映遲緩,智力低的人叫悶人或瓜人。有的新媳婦大腦聰慧,應變能力強,面對眾人的“刁難”活靈應對,笑臉相迎,嘴巴很甜,把耍的人耍了。而有的新媳婦性格耿直,不願配合耍媳婦的人,面對眾人過分或出格的言語和舉動,使性子,出囗傷人,耍紅了,甚至給眾人傷臉。結果弄得大家不歡而散。主家老人只好又拿著好煙好酒去央求耍媳婦的人回來繼續耍。

過去周至人“耍媳婦”有三天沒大小。就是說,鄰家他碎爺鬍子老長都可以來孫子的新房耍媳婦,看新娘的花圍兜。讓新媳婦給他點菸。那時候,耍媳婦人多很熱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農村文化生活單調貧乏,在無電視、無手機,沒抖音的歲月,惟一能引起村民興奮地就是個“耍媳婦”。 耍媳婦貴在於“耍”。通常是以要求新媳婦自我介紹自報家門開場,有的新娘子不會唱或嫌害臊不願意唱,比新郎年齡大的叔或哥便會從灶房抓一把筷子分給眾人打新郎,打也不是真打,只是博取新娘同情憐憫,而求得“節目”繼續進行罷了。第二個節目是點菸。新郎的好朋友將新媳婦圍在中央,讓新媳婦發煙給每個在場的人,新媳婦不知道把人叫啥,就由新郎一一介紹。煙發完了就是給一個一個點火。新媳婦划著火柴放在菸頭上,而嘴裡刁煙的人故意不配合,用嘴把煙胡擰鬧著耍,逗新娘玩。第三個節目就是說令。所謂令就是用人們編的有些有關夫妻性生活的段子對新郎新娘進行性啟蒙教育引導培訓,向初婚的新人灌輸夫妻之道。這在當時的條件落後、思想封建、知識閉塞境況下,我們的祖先創造出這一“耍媳婦”風俗,就是對剛剛步入婚婚殿堂的新人進行生育知識培訓,能流傳沿襲下來且富含意思的妙趣。

現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化的提高和網路的傳播。青年男女的思想開化,婚婚生肓觀念早成熟,在這方面自學成才且無師自通,再也不需要“過來人”用“耍媳婦”這樣方式來培訓引導。於是乎,傳承一代代地“鬧洞房”“耍媳婦”習俗,不經意間慢慢地淡出了歷史舞臺。 現在無論城巿,還是農村耍媳婦現象已漸行漸這。而當年“耍媳婦”這樣一種鄉村文化現象,在那個年代存在,是因為歷史環境背景、文化條件方面的原因。

說說當年的“耍媳婦”舊事趣聞,對了解周至民俗文化,幫助青少年記住鄉愁,留住本根也許能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