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地圖”怎樣繪就?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停車難問題凸顯。由於停車場建設、管理分屬不同部門,停車資源分佈、型別等資訊統計不一致,難以形成完善的停車資源管理體系。為此,多地採用測繪地理資訊科技調查停車資源空間分佈,建立“一張圖”管理系統。本版特選取西安和南京的案例,與讀者分享兩市的成功經驗。——編者

“停車地圖”怎樣繪就?

西安精準調查停車資源

自然資源部第二地形測量隊開展的西安市停車資源調查專案,作為綜合多種資訊化測繪、不動產測繪技術在城市空間規劃中應用的一個典型案例,近期先後榮獲了2019年陝西省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和2019年全國優秀測繪工程獎銅獎。

這個專案成果有哪些亮點?帶著這個問題,筆者走進專案組。

廣泛調研確定調查重點

近年來,隨著西安城市的快速發展,汽車保有量逐年增加,停車難問題日益嚴重。然而,由於停車場建設、管理分屬不同部門,各個部門之間對於停車資源分佈、型別等資訊統計不一致,資料型別、標準各異,無法形成完善的停車資源管理體系,不利於停車資源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因此,形成一套精確、完整、翔實的停車資源調查資料就顯得尤為重要。

“西安市三環內停車位到底有多少?公共停車位又有多少?市民駕車出行汽車究竟能夠停在哪裡?這是西安每個車主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我們這次停車資源調查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和所要擔負的責任。”這是自然資源部第二地形測量隊時任停車資源調查專案總負責人的王永紅經常掛在嘴邊的“靈魂三問”。如何在保證時效性、準確性的前提下,全面地獲取西安三環以內停車資源資料便成為橫亙在專案測繪人面前的“大山”。

對這支常年進行基礎測繪生產的隊伍來說,停車資源調查專案是一個全新的專案型別,要摸著石頭過河,沒有標準,更沒有先例可循。

面對這場硬仗,他們積極開展調研,先後赴渭南、寶雞市城市規劃管理、交通管理等相關部門,深入瞭解情況。同時,專案組主動邀請了陝西省人大、法制辦,西安市交通管理等部門領導和專家,就城市空間開發利用、確權登記、法制法規建設、動靜態交通管理等停車資源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座談。

透過調研,專案組最終確立以全面準確摸清西安市三環內停車資源的現狀和空間分佈,建立停車資源專題資訊管理系統,服務於西安市停車資源管理和規劃、政府城市地下空間確權管理的科學決策為總體任務目標。同時,專案組核定停車資源按3大類18子類13個屬性項進行調查,明確各類資料來源的使用標準、外業調查流程標準、資料庫標準及資訊系統功能設計,為專案的快速有效實施打下堅實基礎。

創新外業調查技術方法

“在外業調查過程中,我們是在與時間賽跑,因此需要變著法子創新,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外業調查負責人趙彥剛說。

2018年春節前夕,外業調查啟動。專案時間緊,如果利用傳統測圖技術,按部就班地推進,則難以按計劃完成調查專案。為確保專案如期交付,技術組將整個專案細分為調研設計及統計分析、資料採集及資料庫建設、資訊系統建設、圖集製作、質量檢查、宣傳影片製作等六個部分,統籌協調、齊頭推進。

調查隊員賈明明介紹道:“在外業調查過程中,為了能夠按時完成任務,由各部門技術負責人牽頭帶隊,劃分責任片區。同事們都是白天早起一點,進行外業調查,晚上晚睡一點,將調查內容編輯入庫。同時,為了提高調查效率,我們想盡各種方法進行創新,透過在PAD上使用自主研發的停車資源調查外調系統,將屬性調查和屬性入庫同時進行,晚上只需要對資料庫進行檢查和對部分複雜情況進行編輯就可以了,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採訪期間,調查隊員陳宏強正拿著PAD,從一個地下車庫中走了出來。“上午調查完了大概1平方公里,核實了200多個停車位,加把勁,爭取今天把這個區的停車位都核實出來。”他邊走邊說。

靠著手中的PAD和GPS定位,透過與衛星影像對比,車位調查員需要核實西安市三環以內每個停車場的位置與停車位的數量、種類、權屬及附屬設施。專案實施期間,每天約有30個像陳宏強這樣的停車資源調查員,在約36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默默地進行著車位調查。

邊幹邊總結,邊幹邊創新,在專案進行過程中,專案組充分發揮研發團隊和技術骨幹的作用,僅在資料採集工作完成後的短短10天內,便完成了資訊系統建設、資料分析、圖集製作、質量檢查、宣傳影片製作等一系列工作,為及時向省政府報告及統計調查成果應用贏得了寶貴時間。

繪製停車資源分佈圖

150天,累計步行15萬公里,專案組透過實地調查,摸清了西安市三環以內各種停車設施的數量和空間分佈狀況,共統計得到西安市三環以內各類停車場約1。38萬個、停車位108。08萬個,車輛和停車位配比為0。54。

透過本次停車資源調查,專案組第一次得到了西安市三環以內停車資源的精確空間分佈狀況、停車場及停車位的詳細數量等多種資源資訊,同時繪製了完整的《西安市三環以內停車資源分佈圖》及相關圖冊。這些成果為便捷市民出行提供了指導,各類資料也為城市停車資源管理和規劃、後續城市交通大資料指揮平臺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專案不僅為西安,也為全國更多的城市開展停車資源調查提供了技術路線和技術指標的參考,將來會形成覆蓋城市更多、資料更翔實、功能更強大的停車管理和服務系統。”王永紅說。(周磊)

南京移動測量顯身手 智慧停車“一張圖”

南京作為江蘇省省會城市,截至2018年,轄區內城市建成區範圍800多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超過600萬,主城區機動車保有量已達130萬餘輛。可是,在這個城市停車卻不那麼難。因為,南京市於2018年開展了停車設施普查,摸清了全市停車資源“家底”,充分盤活小區及單位等區域內尚未飽和的停車資源,運用大資料打造智慧民生便民服務體系,建成“智慧停車聯網服務平臺”,為大眾提供便利的停車服務,大大緩解了市民停車難的問題。據介紹,這個專案週期是3個月,移動測量技術在其中功不可沒。

形成停車設施“一張圖”

停車,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南京市政府高度重視停車設施普查,2018年年初成立了停車設施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小組成員包括市建委、交通局、物價局、規劃局、房產局、城管局分管領導。市城管局作為普查牽頭單位,市測繪勘察研究院作為實施單位,組織了測繪普查人員,市區街道3級行政執法隊員,發揮各自專業和技術優勢,在3個月內完成了全市主城六區及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雨花經濟開發區、白下科技園等園區約800平方公里,66個街道536個社群,1600餘公里道路,6000多條主次幹道、支路、街巷,8000多個小區、單位等範圍內的停車場泊位數量、收費情況、配建情況的普查、建庫。

據介紹,這次普查本著南京市區全覆蓋、停車設施型別全覆蓋的原則,進行地毯式摸排,目標是獲得全面、準確的停車位分佈、數量、收費價格等資訊,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和服務水平。專案組需要普查現有的供各類機動車停放的露天或者室內場所,包括公共停車場、企事業單位內部停車場、居住小區內部停車位和道路臨時停車位。普查工作要做到前瞻性,普查結果要數字化、空間化,對所有停車設施進行定位製圖,使每個停車場都具備準確的地理位置,同時在停車場屬性上掛接名稱、地址、泊位數量、收費情況、建築物配建情況等各類資訊,使資料既能夠反應停車場準確的空間位置,又能夠準確反映物價備案資訊、居住小區建築面積、套數、車輛擁有量、泊位使用率等各方面資訊,形成相簿一體的資料成果,形成南京市的停車設施“一張圖”。

移動測量技術大顯身手

能在短期內,完成大範圍、高精度的普查建庫,移動測量技術功不可沒。

移動測量系統通常是指透過移動平臺(衛星、飛機、飛艇、汽車、艦船等)搭載的定位定姿系統和測量感測器(相機、鐳射掃描器等)動態實時的獲取軌跡周圍一定範圍內目標地理空間資訊資料的測量系統。

這次普查過程中,專案組採用了高精度的車載移動測量系統,在汽車上搭載鐳射掃描器和全景相機,透過GPS(全球定位系統)和INS(慣性導航系統)進行精準定位,精度可達釐米級。

車載移動測量系統,可以沿採集車輛的行進軌跡獲取道路兩旁60米範圍內地物的資訊,以密集的鐳射點雲和街景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透過資料的專業解算,在計算機裡對道路兩側的場景進行三維重構。鐳射點雲和街景照片都具有精確的座標,能夠放大、縮小、360度旋轉視角範圍,因此能夠透過點雲和照片進行停車泊位空間位置的提取、數量的統計及相關資訊的採集。分佈在道路沿線的公共停車場、道路路內的臨時泊位、道路兩側和單位小區門前的泊位,都可以透過這種方式快速獲得。停車泊位的收費情況,也可以從街景裡提取收費牌上的資訊,錄入資料庫。

這種普查方式存在兩個技術難點。首先是普查行車路線的合理規劃。為了儘量減少點雲和街景中的死角,減少人、車、物的遮擋,應避免交通擁擠時段作業,避免在高架橋等容易共振晃動的地方開始和結束作業;採用往返掃描的原則,遇到丁字路口時,應儘量左轉向,遇到有多條縱橫道路時採用“跑大圈”原則;GPS訊號較差的區域,儘量不要掉頭、後退等等。路線的規劃應該出測前,在高解析度影像圖或大比例尺地形圖等資料上進行設計和繪製,匯入到車輛導航軟體中,按路線採集。

其次是鐳射點雲及街景照片的精度控制。原始移動測量系統外業採集的資料要經過組合導航解算、鐳射掃描資料解算、點雲融合、全景影像拼接、點雲和街景照片配準等步驟方可實現三維場景重構。南京歷史悠久,部分主次幹道兩側行道樹生長茂盛,會造成GPS訊號不良甚至於失鎖。為保證資料精度,需要透過控制測量手段採集控制點座標,透過大比例尺地形資料、影像資料、控制點資料進行糾正,將點雲糾正到正確的座標系統中,使精度誤差控制在10釐米以內;再對點雲和街景進行配準,使兩種資料可以疊加、聯動。採用車載移動測量技術,一輛測量車1天可以採集30公里~50公里的停車設施資料,極大地提高了作業效率和精度。

本次普查要求全覆蓋,居住區、單位內部院落內的泊位及建築物內部和地下停車泊位也需要普查,再加上部分公共停車場離道路較遠,無法利用車載移動測量方式直接獲取停車泊位資訊。因此,專案組採用了另外一種更加便捷、靈活的手持移動測量工具,進行人工實地補測補調。

該採集工具由實施單位根據此次普查要求定製開發,可安裝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預裝電子地圖、停車設施普查範圍和普查清單,具備停車場範圍繪製功能、資料資訊錄入和拍照功能、停車設施資料庫檢查核對功能等。透過任務的分發、普查清單逐個確定的機制,建立“橫到邊、縱到底”的普查網路,普查人員實地簽到,保證“走到、看到、查到”,保障普查的全面性和準確性。採用該普查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普查的質量,真正做到了全覆蓋、無缺漏,並減少了後期資料錄入整理的工作量和錯誤率。

智慧停車惠及市民

南京市停車設施普查資料庫和“一張圖”的建設,達到了“政府管理控制、成果服務於民 ”的預期目標。

從規劃管理層面上,根據普查結果,梳理停車設施未覆蓋和分佈不均衡區域,制定了南京市停車設施管理長遠規劃,從宏觀上加強了源頭控制,強化規劃的引領作用,真正把停車設施配套到位。

從停車收費和定價層面上,專案組在保證小區、單位安全管理的前提下,制定了合理的收費標準,實現資源共享,運用經濟槓桿,調動停車資源。

從大資料整合挖掘層面上,專案組擬整合運作的智慧停車資源平臺,實現了交通誘導、疏導,實現服務市民大眾的智慧停車。使規劃更合理,資源利用更充分,把車、人、道路資訊進行綜合管理,建立資信體系,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胡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