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主持修建中國第一座跨海大橋,洛陽橋!(兩宋繁華往事28)

蔡襄主持修建中國第一座跨海大橋,洛陽橋!(兩宋繁華往事28)

第二部:路的盡頭

一座橋。

在中國的橋樑界,有“南洛陽,北趙州”的說法。前者指的是洛陽橋,後者是趙州橋。趙州橋名氣更大、歷史更久遠,它始建於隋代,北宋時曾修繕,並由宋哲宗正式賜名安濟橋。不過,論起修建的難度和工藝,洛陽橋毫不遜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還是我國第一座跨海大橋。

洛陽橋,正是由蔡襄主持修建。

首先要說明的是,此洛陽,非彼洛陽。

據說,唐宣宗曾微服出巡,來到福建泉州惠安縣一條河邊,贊其風光與洛陽相似。獲天子盛讚,此河便改名為洛陽江。

在洛陽江入海處,有個渡口,稱萬安渡,是兩岸交流的紐帶。

泉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到北宋時,泉州港已是帆牆林立,百艦爭流,中外商賈薈集,繁盛一時。然而,萬安渡口,卻因風高浪急,時有舟楫沉沒,商旅多有傷亡、財產多有損毀。百姓苦不堪言。萬安渡建橋,已是迫在眉睫。

此事,當地人謀劃多年,無奈浪高水深,始終不得其法,終無所成。冥冥之中,似乎就在等著真正的修橋人。

蔡襄仕途兜兜轉轉,終於來到泉州任知州。蔡知州,素有愛民如子的美譽,知道了萬安渡口的兇險,便立即著手修橋。他費盡周折、歷經艱辛,耗時數年、花費千金,終將大橋修成。其所採用的天才般的“筏型基礎”和“蠣固基法”,即便在今天看來,也是充滿著智慧。

蔡襄主持修建中國第一座跨海大橋,洛陽橋!(兩宋繁華往事28)

蔡襄,真是非常之人。要知道,在華夏數千年的歷史中,修橋鋪路、起屋建房,在士大夫眼中,不過匠人手藝而已,難登大雅之堂。蔡襄,身為大儒,卻能兼有如此智慧和動手能力,更顯得卓爾不凡。

所謂“筏型基礎”,蔡知州的辦法,是先選好橋址,然後沿著橋址往水中沉下許多大石塊,在水下形成一道石堤,再在石堤上建橋墩。橋墩的形狀,全部如船一般,兩頭尖尖,能有效減小水對橋墩的衝擊。

如此,雖能減小水的衝擊力,但經年累月,橋墩還是會偏移以至於崩塌,怎麼辦呢?蔡襄的解決之道,堪稱天才。

牡蠣固橋法。

在橋墩建好後,其命人在橋墩上養殖牡蠣。牡蠣繁殖能力很強,有孔就鑽,無孔不入。牡蠣有兩個殼,一個殼會粘在石頭上或另一個牡蠣上,如此相互緊緊粘在一起。當牡蠣粘成片時,即便用鐵鏟也鏟不下來。如此加固橋墩,橋墩雖千年亦堅不可摧。

因為牡蠣美味,為防居民挖橋墩上的牡蠣,蔡襄還出臺法令,凡挖洛陽橋墩上牡蠣者,坐牢兩年。據說,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生物學原理用於造橋的案例。

就這樣,蔡襄主持修建的洛陽橋,在不經意間創造了歷史,成為華夏大地第一座跨海大橋。

在當年,這便是一件盛事。橋成之日,蔡襄揮筆寫就了千古傳誦的《萬安橋記》並刻石立碑。其文辭之優美,書法之飄逸,相得益彰,成就了千古美名。

蔡襄主持修建中國第一座跨海大橋,洛陽橋!(兩宋繁華往事28)

有此功績,蔡襄去世百年後,南宋孝宗皇帝仍追諡其為“忠惠”。後世之人,感念其功德,在洛陽橋的南側建有蔡忠惠公祠。雖歷經戰火,又多次重修,至今仍立橋頭。

有了這座橋,蔡襄,生而有名,死後有祀。何其值也?

換個角度說,老百姓,又是多麼的樸實。只要這些父母官們,真正為百姓做事,哪怕僅是一座橋,雖百年、千年後,百姓也仍然記在心裡。

不過,對蔡襄來說,即便沒有書法,也沒有橋,他在歷史上、在百姓心裡,也絕對還有一席之地。因為,他還有茶。

------------------------------

我是未央先生,原創連載,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