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四大科考,會試最激烈、覆試走過場、殿試最榮耀、朝考定前途

科舉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足見其在歷史上的地位。一種制度能延續上千年之久,肯定有它存在的必要性。眾所周知,清朝科舉的最高等級就是殿試,天下舉子匯聚京師一戰禮部會試,二戰保和殿殿試。雖然殿試的地點曾發生過變化,但最終清朝還是定在了保和殿。保和殿的地位也影響了保和殿大學士的地位,要高於文淵閣大學士和文華殿大學士。張廷玉曾在雍正四年二月,實授文淵閣大學士,五年授文華殿大學士,六年授保和殿大學士。雖然只是一個名譽,但可看到張廷玉一年比一年仕途顯著。

京師四大科考,會試最激烈、覆試走過場、殿試最榮耀、朝考定前途

末科狀元劉春霖

會試激烈,重要門檻

殿試雖然說是科舉考試中最高等級的考試,但在京師一系列的考試中並不是最激烈的。因為在禮部舉行的會試才是最激烈的,天下舉子會聚京師參加會試。如果這次會試名落孫山,那意味著後面的覆試、殿試、朝試都將和你無緣。你將再“修煉”參加下次春闈(有恩試不定)。如果你通過了這次會試,不出意外的話(家中有事或丁艱),下面的三場考試都有你的份。因為只要過了會試成為貢士,也就意味著你是進士了。下面的考試只是分等級,排名次,不會淘汰了。所以,我才說會試才是最讓舉子“心潮澎湃”的。

那到底會試有多難,當然這主要體現在錄取的比例上。就以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朝最後一場科舉(當然也是中國歷史上)來說吧。此次全國參加會試的舉子共有5410人,一場下來,直接淘汰了5134人,會試中額276名。最終錄取的貢士連參加這次考試舉子的零頭都不到,貢士的錄取率為百分之五。

京師四大科考,會試最激烈、覆試走過場、殿試最榮耀、朝考定前途

狀元匾額

從五千四百多名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的二百七十多名貢士,可以稍微放鬆一下心情。心大的也算看到出頭之日,畢竟後面不會出現殘酷的淘汰賽了。當然要上進的還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因為下面還有三場考試等著你。下面的三場考試雖然不是淘汰賽,但和你今後仕途的起點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會試考完後,很快就要面臨著一場所謂的覆試,這在科舉中很少聽說,但也是貢士必須要考的。這次考試主要定等級,分為一二三等。一兩個月後,真正的大考來了——殿試。

殿試雖重,也只是插曲

有人總是把殿試看得很重。這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全國前三甲在這次考試中產生,影響極大。狀元、榜眼、探花,絕對的全國前三名,可以在傳臚時大搖大擺地走在紫禁城的御道上,何等的威風。當然一輩子也只有這一次機會而已。很多位高權重的皇親國戚、軍機大臣、大學士、封疆大吏羨慕不已,因為沒有中過三鼎甲註定一生無緣這項殊榮。(衍聖公除外)

京師四大科考,會試最激烈、覆試走過場、殿試最榮耀、朝考定前途

末科探花商衍鎏

二是,後來在官場每每在同僚中談起自己的仕途起點,總先說自己哪一科的進士出身還是同進士出身,甚至還要說出第幾名,當然不管哪一科的進士及第那都是眾人皆知的。所以,這也加重了殿試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很多過了會試的貢士們,都鼓足幹勁要在殿試中奪得好名次。雖然時間很短,只有兩個月,但上榜等級和名次的變化也是很大的。 即使,你在會試中能拿到第一名會元,想在殿試中奪得狀元甚至是榜眼和探花的機會也是微乎其微。這可能就是常說的文無第一的原因吧。當然不排除歷史上絕對的人才,那就是三元——解元、會元、狀元。但縱觀一個朝代能在科舉中出現這樣的“奇葩”人才簡直是鳳毛麟角。

京師四大科考,會試最激烈、覆試走過場、殿試最榮耀、朝考定前途

探花匾額

上面所說的科舉末科276名貢士,殿試後有273名獲得科甲出身,也就是新進士,還有一個特殊身份——末科進士。這一科273人中,三人為一甲賜進士及第,一百二十人為二甲賜進士出身,一百五十人為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有人會說殿試考完後總算可以放鬆了吧。等等,除了前三甲:狀元、榜眼、探花可能放鬆一下,其他人還要鼓足幹勁。因為狀元註定是修撰的身份,而榜眼、探花是編撰身份。新科進士還要在朝考中決定自己真正踏入仕途的起點。雖然一甲三人也參加,但這次朝考對他們影響不大。

朝考,往往被忽視

這場朝考就在新科進士傳臚後的第三天。朝考同樣在保和殿,在這裡新科進士已經考了兩場(覆試和殿試),他們已經熟悉了場地。但幾個月來,連續的四場考試,也已經把他們弄得精疲力竭。朝考一天的時間,不掌燈,即收卷。朝考後,將前十名的試卷進呈,送軍機處請旨,而殿試一甲另封。這次朝試主要分等級:一二三等,一等第一名被稱為朝元。末科進士273人,而參加傳臚三天後的朝考卻有274人,因為有一名叫汪康年的是前科進士。此次參見朝考屬於補考,所以多了他一人。

京師四大科考,會試最激烈、覆試走過場、殿試最榮耀、朝考定前途

進士匾額

到此為止,在京師所有的考試算是結束了,同時也有了考試結果。下面真正面臨著最後一步授職。

朝考授職,進入官場

新科進士由閣部大臣帶領,分班引見,每二十人為一排,左右各一部員押班,進入大殿跪下,各自報名。報完名,起來,魚貫而出。皇帝根據新科進士在覆試、殿試、朝考中三次的綜合成績考慮,進行授職。主要是用硃筆圈點出入翰林院的庶吉士、部屬、內閣中書、知縣等職。末科科舉後,光緒帝用硃筆圈點出庶吉士六十一人,部屬九十六人,中書十人,知縣八十八人,其中不包括一甲三名及京外官以本班用的十四人。最不可思議的是還有兩位老兄卻被“歸班銓選”,可能是因為考試錯字多,塗抹嚴重,也就是卷面不整潔。這樣正好是二百七十四人,與參加朝考的人數一致。

京師四大科考,會試最激烈、覆試走過場、殿試最榮耀、朝考定前途

榜眼匾額

新進士能被圈點庶吉士在當時被認為是最榮耀的,這樣可以進入翰林院學習,稱為“館選”,也稱“入館”。而有的新進士也希望趕快進入部院工作或去地方做知縣。這樣可以儘快投入到事業中,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當然,有的也是迫不得已,想入翰林院學習,但自己的三次綜合成績不理想,也只能選擇去外地做知縣。

可以看出,在殿試中,除了一甲三人已經確定自己進入翰林院的身份,其他二甲、三甲的進士必須透過朝考。通常認為最後的朝考對影響一名進士能否被圈點翰林庶吉士至關重要。也就是,點翰林以朝考為重,以殿試和覆試為輔。所以說即使是殿試成績二甲,如果朝考三等,而覆試還是三等,二加三加三等於八點,那點翰林也基本無望了。因為真正能點入翰林的綜合成績要在四點。殿試已經肯定是二甲或三甲,那覆試一定要考一等,朝試也要考一等,這樣才能得四點或五點。四點的前提下,進入翰林才有很大的希望。

京師四大科考,會試最激烈、覆試走過場、殿試最榮耀、朝考定前途

探花

所以,在清朝,你想殿試一考定乾坤,那你必須要考入前三名,才能確保前途。不然,覆試和朝考,有一次,尤其是朝考考得不理想,那你就可能沒有機會入翰林進修。現在,你是否感覺古代的科舉考試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