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綱八目”是什麼意思?

三綱八目是一個成語,出自《大學》。宋代朱熹把《大學》定為“四書”的第一部書,也是儒家思想的入門必讀經典。“三綱八目”是“大學之道”的核心。“三綱”指的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三綱八目”不僅是《大學》這部經典的核心,而且是整個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儒家所有的經典都是圍繞著這個中心展開的。如果能搞明白了“三綱八目”,就好比抓住一把開啟儒學大門的鑰匙,到時候就可以登堂入室,盡情領略儒家經典蘊藏的全部精義了。古人寫文章很明瞭,很有次第,《大學》開篇第一句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第一句就把全經要講的宗旨綱領列出來了,然後剩下的內容就是逐步展開,一環套一環的由內向外拓展開來。下面我們分別簡單介紹一下:

“三綱八目”是什麼意思?

三個綱領

一,明明德。

大學之道的第一個宗旨就是明明德,就是通過後天的學習修行,把我們本身所具的內在品德展現出來。這種品德每個人都有,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展現出來,所以儒家倡導首先要把我們自性本具的德行彰顯出來,才可以服務於社會。

二,親民。

在德行彰顯之後,就要關心眾生疾苦,身體力行的為大眾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擺脫痛苦,這也是每一個儒家學者都應該具備的——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叫親民。如果做官了,就要親近自己治理下的百姓;如果沒有做官,就要關心自己周圍的人,這樣才能創造一個和諧美滿的社會環境。

三,止於至善。

最後就是要將事情做到盡善盡美,自性本德完全展現,再不動搖,這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在儒家的心目中有一個理想的大同世界,在這個大同世界裡,人們單純善良,無慾無求,和諧無間,互助友愛,要建成這樣的世界,就需要每個儒家弟子終身為之努力。

“三綱八目”是什麼意思?

八個條目

一,格物。

這是大學之道的第一步,對“格物”一詞,歷來爭議很多。“格”是盛放東西的格子,“格物”就是把東西放在應該存放的地方。引申為正確合理的對待物質享受,要放下貪婪,放下過多的慾望,這樣自身本具的德行也就顯現出來了。

二,致知。

人如果能夠放下貪婪,放下過多的慾望,心就比較安定,這個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容易彰顯出來,智慧有了,就能明辨是非善惡,通曉人情事理,看清事實真相。

三,誠意。

能夠樂善好施、幫助他人還不夠,還要意念真誠,這個善心是完全發自於自然,沒有半點矯揉造作,沽名釣譽之意。這樣才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所以君子要在“慎獨”上下功夫,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德行。

“三綱八目”是什麼意思?

四,正心。

就是要保持身心端正,不為外境所擾,不為物慾所困,心地正直,無有邪思邪念,遇事能夠臨危不懼,處變不驚。

五,修身。

嚴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規範,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只有自己的品行端正,修養深厚,沒有偏見、邪念,才能為人們所信任,才能為人們所擁護愛戴。

六,齊家。

古人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要想服務天下大眾,就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先把自己的家庭服務好了,才有能力去服務天下大眾。

七,治國。

治國,就是為政以德,以德治理國家,施仁政服務於民。要像保護自己家人一樣,以赤子之心服務民眾,以至善至美的德行教化人民,使人民安居樂業,民心向善,國家安定和諧。

八,平天下。

就是在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後,還要將仁政施行於天下,使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無有戰亂征伐,無有眾生疾苦。平天下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求君主具有“絜矩之道”,就是要有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品質,作為人民的榜樣。

“三綱八目”是什麼意思?

這八個條目,由內到外,層層展開,從一個人的內心做起,一直推到治國、平天下為止,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條都是以前面的條目為基礎。從天子到百姓,每個人都要從格物致知做起,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這個是儒家修學的根本。如果自身的品德修養不夠,卻要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同樣,如果連自己的家庭都管理不好,卻想治國、平天下,也是做不到的。

這就是《大學》的三綱八目,儒家的中心思想,瞭解了這些,就會對整個儒家學說有個總體的瞭解,再看其他儒家經典,也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