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擁有折服眾人、不怒自威的“氣場”嗎?其實方法很簡單

想擁有折服眾人、不怒自威的“氣場”嗎?其實方法很簡單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有氣場的人,這源自我們內心的尊重需求,但現實中大部分的人們都求錯了方向。

有的人信仰“圈子文化”的魅力,費盡心機去往所謂更高階層的圈子裡擠,結果淪陷在了心機與阿諛的桎梏之中;

有的人混淆了氣場與氣質的概念,一門心思在自己的外在細節上下功夫,卻忽略了內在的提升。

比如走路挺胸、抬頭、邁大步,改正站姿、坐姿,說話故意放慢語速,減少網路用語,甚至少說話等等。

雖然如此一來形象上確實會有所變化,但卻往往成了“空心菜”、“開口跪”;

不過些人相對來說還不算太差,至少他們在氣場提升的路上不斷努力探索著,最可悲的是那種“裝”氣場的人。

人群中,他們總是抬著自己高傲頭,一副自己是鶴立雞群,別人則是眾星伴月的架勢,實則不過是個錯把狎弄當人緣的自以為是的笑話。

其實何為氣場?

氣場就是一個人給別人的綜合感受,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

試想:

胸無點墨卻自命不凡,口無遮攔卻自稱直率;

一腦子“市井思維”卻妄圖高攀階層;

凡事只懂得從外部找原因,連生而為人之最基本修養都沒有思考過。

這樣的人,可能會具備這種氣場嗎?

所以想要具備氣場,要內求,而不是動用你的機巧聰明去外求。

比如孔子就提到過一句話: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把這句話理解透徹,去切實踐行,氣場自然就能夠獲得。

孔子說

“君子不重則不威”

,“重”指自重,也就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

為什麼很多人走到哪裡都得不到別人的尊重,總是會成為別人拿來找樂的物件,就是因為他們自己都不懂得尊重自己。

想擁有折服眾人、不怒自威的“氣場”嗎?其實方法很簡單

自重其實就是一種自我的絕對原則性,對於自己認定的原則堅決不允許任何人觸碰。

當然這裡的“重”也不代表要總是古板著臉,時刻保持嚴肅,如此便又成了死板、不合群了。

真正有修養的人只要不觸犯原則一切都是很隨和的,甚至也很幽默能夠活躍氣氛。

可一旦觸碰到原則問題,他們立場是很堅定的。

這樣的人用孔子的話講叫“威”,威嚴、威信就是這樣牢固的樹立起來的。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也就是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信守承諾並且盡心盡力去做到,這本身也是“自重”的一部分。

其實我們大部分人很多時候是做不到絕對的“忠信”的,遇到困難或是牽扯個人利益的時候,我們難免便要動心思找藉口為自己開脫。

試想別人憑什麼尊重這樣的我們呢?

最後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有一些人對自己沒有正確的認知,還總是看不上別人,總想著去結交更高階層的人,與其如此不如反思一下自己有什麼值得別人看重的地方嗎?

孔子告訴我們不要看不起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們交朋友的時候要看到對方的長處,發現自己的短處來加以改正。

這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也是促使我們人格不斷提升的表現,這本身也就是在對我們氣場進行提升的過程。

當然孔子當時的論述完全是關於人格修養方面的提升,如果我們把孔子的言論進行現代化引申則依然很有價值。

比如“無友不如己者”,我們除了學習朋友身上的長處以外,還能夠學到什麼呢?

沒錯就是經驗與知識,也就是可以

拓展我們的眼界

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

一個人想要具備氣場,除了要把人做到位以外,

眼界

認知

也是極其重要的,所以“讀書”、“行路”、“閱人”是不可或缺的。

正如上面提到過的,說話的方式確實能夠對你整體形象的改變有所幫助。

想擁有折服眾人、不怒自威的“氣場”嗎?其實方法很簡單

但你若開口便只有“家長裡短”,看問題全是些“市井思維”,那你哪怕掌握了世界頂級的談話技巧也是無用的,更何況這樣的你也學不會。

或許有些人質疑我對“家長裡短”以及“市井思維”的評價,畢竟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諦。

沒錯,縱然如南懷瑾大師一般的高人,佈道一生最終也不過只留下“平凡”二字;

孔子也總結人生不過“飲食男女”,吃飽了肚子,享受男女之慾。

但你可想過他們是經歷過多少的不平凡才獲得了這種平凡的感悟?

我們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我們的“快意恩仇”,我們的甘願“平淡是福”本質上是對未來的迷茫以及對現實的逃避。

那不是平凡。

若突然給我們發筆橫財,我看誰還平淡得了?

所以最後,借孟子一句話來做個總結,孟子說: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如果我們遭遇了求而不得的困難,那麼就找自己的原因吧。

不管是氣場的提升,還是人生在世我們遇到的一切問題,我們往往只知道從外部找原因,其實任何事情核心的原因全在我們自己身上。

所以,我們若只懂得從外部找原因而不懂得反求諸己,那麼我們自身的問題會越積越多。

如此恐到了最後,我們的人生便全然是“行有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