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人南面之術(K):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殘存在中國讀書人心底的帝王之夢(二十二)

君人南面之術(K):兵者不祥之器

(七)兵者不祥之器:奠定軍隊在社會各階層中的地位

當今中國,網上充滿著戰爭的叫囂。戰爭是什麼?我曾一次一次地對自己發出追問。對於生活在當代的中國人來說,絕大部分人沒有經歷過戰爭。

戰爭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兩幅截然不同的圖景。一種是在遊戲的世界,我們所經歷的虛擬的場景:我們每個人都是上帝,場景可以重置、人可以復生。只要你敲敲鍵盤,一切都會回到開始,又重複著同一個場景,重複著同一個事件,進行著“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

一種是史學家描繪的歷史場景,留存在歷史給我們的記憶裡。隨手翻開中國的歷史書籍,描寫戰爭的文字隨處可見。如《資治通鑑》第162卷所述:“初,閉城之日,男女十餘萬,擐甲者二萬餘人;被圍既久,人多身腫氣急,死者什八九,乘城者不滿四千人,率皆羸喘。橫屍滿路,不可瘞埋,爛汁滿溝……”

無論是遊戲還是真實的場景,戰爭的理念已經深深地植根於人的意識深處,它是那樣的根深蒂固,是那樣的堅不可摧。讀《道德經》,我真正感受到老子偉大的,是他對戰爭的深邃觀察。老子並不反對戰爭,也知道自己阻止不了戰爭,但他從自己的骨髓深處裡發出了對戰爭厭惡的吶喊。而他吶喊的聲音,響徹千年而不絕,成為中華文化的精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君人南面之術(K):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對戰爭給社會帶來危害的認識,非常理性:軍隊所到的地方,必然荊棘橫生;大戰之後,一定會出現荒年。為此,他警告企圖鼓動戰爭的人:窮兵黷武必然會得到報應,你們應依照“道”的原則輔佐君主,而不是鼓動君主以兵力逞強於天下。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戰爭一旦爆發,沒有什麼不可失去的,無論你願意不願意。其慘烈的程度將會遠遠超出你的想象,你失去的將永遠也預知不了,或者會遠遠超出所有的預知。

但老子並不反對戰爭,有時也迫不得已不得不為之。但是,在老子看來,即使進行戰爭,也應適度而止:只要達到目的,戰爭應立即停止,而不是要以武力爭強鬥狠。對於戰爭獲勝的一方,也沒有必要自我矜持、誇耀驕傲、自以為是。要知道一個道理:過於強大就必然會走自己的反面,很快就會滅亡。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章)

對於沒有歷史經驗的人來說,可能認為老子在利用自己史官的身份在恐嚇他人。然而,不僅歷史證明了老子的睿智,現實世界的政客們藉助戰爭進行博弈,也與老子的勸告相符。當今世界,大部分戰爭似乎都與美國有關。美國人的聰明之處就是很少在本土作戰,損失可以控制在可控的範圍之內。一旦將戰火引到自己的家門口,或者在自己的家裡,無論戰勝與戰敗,局面將會變得不可控,結局都將是失敗。這就是戰爭的邏輯。

君人南面之術(K):兵者不祥之器

也正因為如此,老子挖空心思,從國家的頂層設計上對軍隊進行構建。他幾乎是從巫術的角度,對軍隊發出了最古老也是最沉重的詛咒:“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或許,他認為人們沒有聽到,或者假裝沒有聽到,他從社會上層人士的價值觀出發,再次詛咒:“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作為社會最敏銳的觀察者,你又不得不承認,戰爭是社會的常態。對戰爭是喜歡也好,厭惡也好,有時會身不由己,捲入戰爭的漩渦。老子又發出了老子式的勸告:萬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處之,勝利了不要自鳴得意,自以為了不起。喜歡殺人的人,在國家政治中是不可能得志的。這倒是社會之常情:誰願意同滿身血腥的人呆在一起?說不定,下一個被殺的人——不管是否有可能發生,就會輪到自己。

道德的勸告只是一個勸告,需要被勸告者的認同才會起作用。但這只是善良的願望,在人性本惡的世界,不可能阻止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危險。為了確保自己的詛咒有效力,必須從制度上對軍隊在國家政體中的地位進行頂層設計,依靠社會力量,將軍隊在國家機構中置於可制約的範圍之內——至少理論上要達到這一點。

老子的頂層設計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是對從事軍事工作的人在社會上的地位進行論述,奠定了老子在設計國家政體時對軍隊地位進行定位的基礎:將從事軍事工作的人排除在國家上層人士(君子)之列,儘管有的將軍在國家官僚階層排位很靠前。另一方面,是藉助社會的習慣力量,為自己的設計壯膽。老子藉助於他十分厭惡的“禮”:“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對戰爭中的勝利者、趾高氣揚的將軍,老子也沒有給好臉色:“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第三十一章)

至此,老子完成軍隊在國家中的地位、作用的安排。美國學者史密斯一語中的,將士兵置於中國各個社會階層之中的最底層,是老子的功勞,這也是老子在中國眾多思想家之中的高明之處。

老子對戰爭的鄙視,但這並不意味著老子不注重戰爭。作為一心想為帝王出謀劃策的人來說,不懂得戰爭,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著失去了作為帝王之師的資格。老子劃出了用兵的基本原則:“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儘管用兵是治國的一部分,但用兵的方式與治國的方式有根本性的不同。

但作為將帥,與國家的管理者們並沒有區別,都應該依“道”而行: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不應逞其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應輕易激怒;善於勝敵的人,不應與敵人正面衝突;善於用人的人,應對人表示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叫做運用別人的能力,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第六十八章)

老子認為將其無為的思想,以及治國和個人修養應遵循的“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應用到具體的戰爭之中,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獲取勝利的先機: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兵書來看,老子的思想影響很大。他的這些思想,大部分兵家將其奉為圭臬。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兵家是從老子的思想中演化而來的。

我想做一個惡意的猜測:老子關於如何行軍打仗的思想,是不是從自己獨佔的古代典籍中抄來的呢?

你信不信我不知道,反正我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