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深圳(音訊)|深圳土特產之炒米餅和蒸冬角

發現深圳(音訊)|深圳土特產之炒米餅和蒸冬角

——深圳7000年,有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主播】

劉悠揚(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欄目介紹】

《發現深圳》是讀創/深圳商報旗下一份有影響力的文化週刊,致力於挖掘深圳不為人知的歷史,開設以來深受市民歡迎。現在我們將《發現深圳週刊》的內容聲音化,每天5分鐘,給你講講關於深圳歷史、民俗、文化的小知識。

【本期內容】

很多深圳人都遇到過這樣的難題:逢年過節想帶點土特產回家,卻不知帶點啥好。深圳彷彿是一個沒有土特產的城市。其實,深圳不但有土特產,而且還物產豐富,琳琅滿目,今天來講講炒米餅和蒸冬角。

沙井炒米餅、西鄉蒸冬角

◎廖虹雷 彭全民

過年前,沙井、松崗和西鄉一帶的村民家家戶戶做炒米餅,民諺道:“聽到沓餅聲,知道過年來”。炒米餅,選用了剛收穫的冬米。冬米俗稱新米,秋季剛收穫,清香、結實、新韌。經洗淨、晾乾的冬米,倒在鍋裡炒至金黃色。一般做法是把炒香的米放進碓臼裡舂粉碎。但是沙井一帶的炒米不用碓舂,而是用石磨磨,磨時炒米放得少,磨出來的粉就細幼;如果放的炒米多、放得勤,磨出來的粉就粗。

炒米粉是打餅最主要的原料,粗幼決定米餅的口感,當然幼滑與粗糙愛好在於各人口味。有人喜歡幼滑,入口松化;有人喜歡粒粗,咬噍時有嚼頭,耐飽。

發現深圳(音訊)|深圳土特產之炒米餅和蒸冬角

炒米餅按口味分有甜香型和鹹香型兩種。鹹香型是炒米粉、花生粉、芝麻粉、黃豆粉,加適當的鹽、南乳和少量蔥花製成;甜香型的是在上面的材料上去掉鹽和蔥花,改放糖。如果用紅糖、黃片糖,做出來的米餅顏色稍深,糖香味較濃;如果採用冰糖、白糖,米餅的顏色稍淺,味道較清甜。沙井的炒米餅質量上乘,外形勻稱,餅靚餡香,最獨特的是在炒米餅中夾雜砂糖粒,嚼吃起來,“蒗牙”感覺特爽。

發現深圳(音訊)|深圳土特產之炒米餅和蒸冬角

炒米餅按厚薄分有餡料包在餅裡的厚型,有餡料和炒米粉均勻分佈的薄型;不管厚薄都在1釐米上下,直徑有4至6釐米不等。形狀多數為圓形,意為圓圓滿滿、閤家團圓;也有根據餅模圖案的變化做成桃形、魚形、扇形、橢圓形、月牙形等,傳統的“福”“祿”“壽”“吉”“年年有餘”“滿堂吉慶”“心想事成”等字配上圖案,蘊含著民間藝術和智慧。

“冬角”,是“冬至節”前後的傳統小食。“冬角”小食的外形類似餃子,但比餃子大;“冬角”這種風味獨特的小點心,只流行西鄉、南頭一帶,其他村鎮不見有做有賣。

發現深圳(音訊)|深圳土特產之炒米餅和蒸冬角

“冬至食茶粿”是寶安民間的一個習俗。“茶粿”一般有鹹吃、甜吃和鹹香3種。鹹吃的冬角和鹹香的冬角,外面的粉皮都是一樣的,具體的區別在於冬角里的餡料食材和味道不一樣。西鄉人做的“冬角”裡面的餡主要是蘿蔔絲。人們在秋收過後,用剛收割的粳米和按比例的糯米,混合泡浸,晾乾,舂成米粉,加上水、豬油和雞蛋搓揉成粉皮,再將蘿蔔絲、豬肉、蝦米、冬菇、火腿、蔥花、芹菜、鹽等炒熟,瀝乾汁水,做成冬角的餡料,然後把餡料包進薄圓形的粉皮裡,捏成餃子形狀的“角仔”,最後用蕉葉墊著蒸熟,便是美味的鹹吃“冬角”。剛出鑊的冬角,皮薄、餡香、汁多,營養、健康。

“冬角”傳統做法是隔水蒸熟,不像“油角”那樣油炸,所以叫“蒸冬角”。

(作者廖虹雷為深圳本土文化藝術研究會名譽會長、民俗學者,彭全民為深圳市古蹟保護協會監事長、文物保護專家)

審讀:喻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