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虛極,守靜篤”人生需靜,乃智慧之源

“致虛極,守靜篤”這六個字可以說是《道德經》的靈魂,也是老子修行方法的核心。它就是《金剛經》所說的“離一切相”,就是六祖所說的“無念”,就是《心經》所說的“觀自在”。

“致虛極,守靜篤”人生需靜,乃智慧之源

“致虛極”,“致”是動詞,是做到、達到的意思,虛是無物,極是極致。“致虛極”,就是要做到空到極點,沒有一絲雜念與汙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虛”從道家角度來看和佛家的“空”有些相似,是一種精神狀態,從現代科學角度看,是把自身對世界認知的主觀意識去掉,達到空和虛的狀態,才能夠接受足夠多的資訊用以分析事物變化的真正規律。

“守靜篤”,與上句句式相同,守住靜的狀態保持篤定。寂然不動曰“靜”,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或者說態度,從現代科學角度看,守住自己對世界本源規律求索的初心,保持篤定,不受外界負面因素干擾,最終才能真正的求得“道”。

《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所以老子認為事物及運動變化最終都要回到它的根本,也就是歸於虛靜,也是‘老子’對靜的表揚與喜歡。

“致虛極,守靜篤”人生需靜,乃智慧之源

一、‘靜’的讚揚

靜是生活的主宰,是智慧的源泉!

靜極生慧”

,“靜”,是“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的前提。《功夫熊貓》中有句臺詞我很喜歡:“

你的思想就如同水,當水波搖曳時,一切都難以看清,然而當它平靜下來,答案就清澈明朗了。”

古人有許多有關“靜”的著名論述。

如《黃帝內經》中的“靜則神藏,躁則神亡”;

《道德經》: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莊子》中的“水靜猶明,而況心乎”;

《大學》中的“靜而後能安,慮而後能慮”,

還有荀子說的“虛壹而靜,靜能生慧”,

諸葛亮說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這些都是古代大賢者們對‘靜’的高度評價!

“致虛極,守靜篤”人生需靜,乃智慧之源

二、以‘靜’制動

大家還記得,莊子中“呆若木雞”的故事麼?

《莊子·達生篇》中有這樣一個寓言:古時候人們很喜歡鬥雞的遊戲,一個叫紀渻子的人專門為國王訓練鬥雞,準備參加搏鬥。過了十天,國王問紀渻子:雞已經訓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這隻雞表面看起來氣勢洶洶的,其實沒有什麼底氣。又過了十天,國王再次詢問,紀渻子說還不行,因為它一看到別的雞的影子,馬上就緊張起來,說明還有好鬥的心理。又過了十天,國王去問但還是不行,因為紀渻子認為這隻雞還有些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再過了十天,紀省子終於說差不多了,它雖然偶爾還叫幾聲,已經有些呆頭呆腦、不動聲色,看上去就像木頭雞一樣,說明它已經進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國王於是把這隻雞放進鬥雞場,沒想到別的雞一看到這隻“呆若木雞”的鬥雞,還沒有交手就都掉頭逃走。

我們無論做什麼事,處在任何環境之中,都要保持冷靜,從容鎮定,表現得從容不迫。千萬不要心浮氣躁,急切慌亂。

要知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急切慌亂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更加拖延時間,忙中出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擁有這樣的品德,擁有其自然的心境,才能成就一生的事業,生活得安詳自在

。雖然這些事在一定的方面上決定一個人的性格,但也反映了一個人的涵養。

“致虛極,守靜篤”人生需靜,乃智慧之源

三、去噪留‘靜’

外在的世界絢麗多彩,內心的世界念頭不斷,人的內心就因此比較難保持清靜,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聲音。

但因為心對人而言是君主之官,是告訴個人前行的方向的,所以內心保持清靜,才能夠不受各種誘惑雜念所影響,才可以保持住清晰的前行方向。

那要如何來保持內心的清靜呢?

就是保持清理,清理掉雜念妄想等等,就像是在擦拭鏡子上的灰塵,鍛鍊一段時間內心就會變得更加的清靜,也會聽到清晰的聲音指引自己前行。無慾則無求,人之所以煩惱正是因為慾望太強,不如我們釋然一切,坦蕩從容。

在這個躁動不安的時代,誰能夠靜下來,誰就接近了“道”,誰的生命就有了歸屬,心靈就有了故鄉……切勿迷失!

紛擾俗世,學會讓自己安靜,安靜是一種休息,也是一種修行!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家說:靜生慧,慧生覺,覺生定;靈臺清靜,靜能生慧,慧能生智。人靜心不浮,靜心則豁達。在心中闢一塊綠地,種植靜心,默默培育,有一天,它會開成繽紛的菩提之花,芬芳歲月和生命。

“致虛極,守靜篤”人生需靜,乃智慧之源

四、持‘靜’明心

淡泊者心清,心清則志明;奢靡者心濁,心濁則淫樂。無淡泊無以清心寡慾,無奢華無以花天酒地,醉生夢死,故潔由淡泊汙由奢。淡泊是高潔人生之源,奢華乃糜爛人生禍根。林則徐曾經說過‘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自我的內心水波搖曳,又如何映照出世界及自我的真實樣貌?世間事事無常,變幻萬千,虛幻虛實,自己又何須去一一求證呢。

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

”,就是說,人不到流動的水面上去照鏡子,而到靜止的水面上去照鏡子。唯有“靜”,才能觀察和認清,“孰能濁以靜之徐清”,“靜”之後才能徐清,

面對自我,面對外部世界,當看不清楚時,“靜”是答案。

人生最寶貴的,就是有一顆平常心,遠離混濁,平靜如水,不為世間五色所惑,不被人生百味所迷。

“致虛極,守靜篤”人生需靜,乃智慧之源

人的靈魂靈魂只有在虛靜的情況下才能散發智慧的光芒!若是混跡人群人云亦云,靈魂會籠罩一層塵埃,智慧被矇蔽。虛靜……會讓靈魂澄明,逐漸清澈,宛如琉璃,自然生出智慧!

“致虛極,守靜篤” ,勿忘本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