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洛陽紙貴”與左思

我國有一成語,叫“洛陽紙貴”,是來源於這樣一個故事:西晉時期,有位其貌不揚的文人,用了十多年的功夫,寫成了一組文章,名叫《三都賦》。賦,是古代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形式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由於這個文人收集、掌握了豐富的資料,文章經過反覆推敲、精心修改,所以問世後轟動了當時的京都洛陽。人們都很喜歡這組文章,爭著傳抄,竟使洛陽的紙張一下子漲了價。

這位文學家,就是臨淄人左思。

左思,字太沖,大約生於公元二五○年。他的家庭,在當時社會里屬於寒素人家。他的父親左雍(還有一種說法,他的父親名叫左熹,字彥雍),在三國末年做過低階官吏;到西晉初年,擔任殿中侍御史,主要是做監察工作。左思小的時候,讀書不行,學琴也不成。左雍大失所望,曾對朋友們說:“左思理解問題的能力,不如我小的時候。”父親一句話,竟激發了左思的上進心。自此,他勤奮學習,開始長進。因為他面貌難看,不擅長說話,所以閉門讀書,不與別人交往。二十歲的時候,他就很會寫文章了,而且博覽群書,才學出眾。

左思的母親死得很早。他妹妹左芬,貌相也不好,但是從小喜歡學習,善於寫詩作文,成了一個很有名氣的女詩人。左芬因為才氣太高,被晉武帝選進皇宮;泰始八年(公元二七二年),被封為修儀;後又晉為貴人。這時,左思全家已由臨淄搬到京都洛陽居住了。公元三○三年,河間王的部下張方在洛陽附近起兵,左思的全家又搬到冀州(今河北)。公元三○五年左右,左思在冀州病故。

左思是個博學能文,又有抱負的人。但他出身寒微,不得不屈居下位,至多不過做了個叫做秘書郎的小官。身受這種壓抑,左思憤憤不平。這種心情,強烈地表現在他的詩裡。

左思的詩,流傳下來的只有十四篇,其中以《詠史》八首為最佳。這八首詩,大約是他在公元二七○年到二八○年的十年中寫的。詩的題目中雖然有個“史”字,然而並非專詠古人古事,而是託古諷今,借古人古事抒寫自己的懷抱不平。“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這主要反映了寒門出身的知識分子和士族地主之間的矛盾,揭露了憑藉祖先功勞就能佔據高位的門閥制度的不合理,“左眄(mian免)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表達了自已建功立業的抱負;“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則以豪邁氣概,表現了他對當時門閥士族的極大蔑視。這些詩,感情充沛,筆力雄邁;落落有姿,自成大家,一反當時綺靡華豔的詩風,曾被人贊為“古今絕唱”。

左思詩寫得好,作賦也是高手。

他創作《三都賦》的經過是很不簡單的。據說,他所以把家搬到洛陽,就是為了訪問更多的人,為寫作《三都賦》準備資料。在寫作過程中,左思在門庭、籬笆,甚至廁所裡都擱著紙筆,偶然得到一、二好句就趕緊記下來。這樣一點一滴地辛勤積累,費了十多年的時間方才完成。《三都賦》問世後,由於當時還不曾發明木版的印刷術,人們爭相傳抄,造成了洛陽紙貴。可以想見,當時的影響該有多大。

《三都賦》寫的是蜀都、吳都和魏都。這一類的賦不是僅僅敘述一個都城的建置,還要包括這些地區的歷史事蹟、地理位置、風土物產、人物習俗,等於一部壓縮寫成的地方誌。若不是有豐富的資料,加以精深的錘鍊,是不能出色的。傳說,當時赫赫有名的文學家陸機初到洛陽,聽說左思要作《三都賦》,就寫信給他的弟弟陸雲說:“這裡有一個書呆子,要作什麼《三都賦》,等他作了出來,拿來蓋酒罈子吧!”可是等左思的《三都賦》作成了,陸機一看,也佩服得很,自己說趕不上他。

每天不斷更新古今中外小故事,有喜歡此類文章的朋友可以點選關注或者點贊收藏,謝謝大家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