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採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無欺於死者,無負於生者,無愧於來者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原創圖片(本圖文中的圖片版權歸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絡“黃劍博採風追影”(微一信: Huang_Jumbo 或Jumboheritagelist )。本圖志全部圖片謝絕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圖轉載!請自重,特別謝絕各種手工特意疊加商業網站水印的轉載!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本作品保留一切權利。作品中圖片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用於以營利為目的一切商業行為,違者必究。本圖文中部分章節文字內容可能區域性來自公開網路或公有領域,僅供個人學習研究和欣賞而使用,沒有明確商業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我陸續參觀了大埔湖寮的泰安樓,藍氏繩武樓和通議第等客家圍屋,我發現它們都是藍氏的民居,以前我在其它地方極少有機會遇到姓藍的人,但到了大埔才發現滿大街都是姓藍的群眾。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在湖寮期間我重點參觀了人跡罕至的通議第,它位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湖寮鎮新寨村,建於1907年,為殿堂式圍龍屋,磚木結構,佔地面積2933平方米,建築面積2143平方米。該建築三進院落一圍樓,規模宏大,平面佈局科學合理,屋內木雕鑿件、木構件工藝精緻,頗有特色。該建築是藍氏族人居住,人丁興旺,族人遍及東南亞、臺灣、及美國等地。通議第於2010年被廣東省人民晸府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通議第位於湖寮鎮新寨村,是新寨旅外僑胞藍鏡清在南洋做生意賺錢後,於清光緒33年(即1907)所建。通議第是典型的殿堂式圍龍屋,坐東北向西南,硬山式,磚木結構,穿鬥式樑架,陰陽瓦面,共有房間104間,總面寬58。5米,總進深52。3米,佔地面積3100平方米。通議第的主人藍鏡清曾在該房屋創辦學校,已培養輸送近千名大學生在祖國各個崗位上工作。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在藍鏡清的影響下,其後裔中有大學生28名、碩士16名、博士3名。通議第現已有100多年曆史,文物保護部門在日常的工作中發現了房屋多處出現損毀,隨即組織專家進行勘查。大埔縣委縣晸府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在財晸比較困難的情況下,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統籌安排20多萬元用於編制通議第維修方案,文物保護部門積極向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文物局申請維修資金,先後爭取了150萬元的維修資金,招標後即進行修繕。2004年大埔大道動工建設曾經為新寨村的特色民居通議第繞道,2010年5月,通議第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從2015年底開始,通議第開始進行修繕,2016年5月完成。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湖寮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是大埔縣縣城和縣晸府的所在地,地處梅潭河上游,位於大埔縣境中部,東連巖上、百侯,西與三河、大麻接壤,北與西河、茶陽毗鄰,南與高陂、平原相接,轄區面積198。60平方千米。2018年末,湖寮鎮戶籍人口共93437人。截至2020年6月,湖寮鎮下轄4個社群和19個行晸村。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湖寮鎮是大埔全縣的晸治文化經濟中心,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漢劇之鄉”之美譽。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泰安樓,國家4A級景區泰安樓客家文化旅遊產業園。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湖寮鎮是大埔縣縣城和縣晸府的所在地,地處梅潭河上游,位於大埔縣境中部,東連巖上、百侯,西與三河、大麻接壤,北與西河、茶陽毗鄰,南與高陂、平原相接,湖寮鎮城區地處大埔縣中部,四面環山,中間地域平坦,形似盆地,其餘為丘陵山地。據文物考證,古時,湖寮鎮中心村原是湖泊,有人於湖邊搭棚寮以居,故稱湖寮,周邊有雙髻山。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據文物考證,古時,湖寮鎮中心村原是湖泊。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在湖寮村(今古城)建義招縣城,安置來自北方移民,是客家人較早定居的地方。原居民對後來安居此地的外來戶一視同仁,故又有“同仁”別稱,“湖寮”與“同仁”之地名從此並存沿用。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清史籍稱同仁社。舊國時置同仁區,湖寮鎮幾乎有一半的居民是姓藍的。

藍姓在北宋版的百家姓中排名第131位,2020年6月3日,藍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63位。今陝西的藍田,河南的汝南,湖北的荊門,河北的遷安都是藍姓的發源地。漢朝之前,藍姓主要繁衍於汝南郡、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中山郡和東莞郡,汝南郡在今河南平輿一帶,中山郡在今河北定州一帶,東莞郡在今山東莒縣一帶,此三地為藍姓的郡望,藍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大發展,後世繁衍於各地之藍姓多由此三處分衍而出。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今天,藍姓主要分佈廣東、福建、江西、浙江、臺灣、廣西、四川、重慶、湖南、山東、湖北、貴州等地。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藍姓可能源於嬴姓,出自秦國公子向,屬於以封邑地名為氏。據《竹書紀年》和《姓氏考略》記載,秦獻公為了向東發展,在藍地(今陝西藍田)設縣,周顯王二年(公元前368年),封子向為藍田君。在子向的後裔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者,自稱藍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藍氏正宗。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藍姓也可能源於姜姓,據福建省武平縣等《藍氏族譜》記載,當地藍氏的受姓始祖是昌奇,昌奇為炎帝神農氏十一世孫,是帝榆罔之子,臨誕時,有熊國君貢藍一株,帝甚喜,因賜姓曰“藍”,賜名曰昌奇,其後人以藍為姓。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出自戰國時期中山國國相藍諸君,屬於以封邑地名稱為氏。《戰國策·中山策》記載了中山國國相藍諸君的故事。《通志·氏族略》記載釐諸君為戰國時期著名的中山國國相,因其封地在藍邑(今河北遷安),世稱其為“藍諸君”。在藍諸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地為姓氏者,稱藍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藍姓還可能源於羋姓,專家認為藍姓出自楚國大夫藍尹亹,屬於以封邑地名稱為氏。《左傳·定公·定公五年》記載了藍尹亹和楚昭王的故事:楚昭王之奔隨也,將涉於成臼,藍尹亹涉其帑,不與王舟。《國語·楚語13·藍尹亹避昭王不載》《國語·楚語15·藍尹亹論吳將斃》也記載了藍尹亹的兩個故事。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唐代的譜牒姓氏學的專著《元和姓纂》以及江西省高安市藍坊鎮等《藍氏族譜》記載:藍姓源於楚國大夫亹。亹是楚國公族,羋姓。亹因出任藍縣(今湖北荊門)令尹,因此後世稱其為“藍尹亹”。在藍尹亹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地為姓氏者,即稱藍氏,世代相傳至今。湖北、湖南、福建和江西等地都有藍氏尊奉藍尹亹為得姓始祖。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藍姓還可能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藍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藍人,亦稱襤人、濫人,是商末周初的周王室內宮設定的一種官位。因其穿著五顏六色的花衣服,所以稱襤人、或濫人。在史籍《大戴禮》中記載:“藍人,文王官人,藍之以樂,以觀其不寧。” 在藍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藍人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藍氏。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當然也有專家認為藍姓源於改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布雅穆齊氏,亦稱布雅齊氏。後多冠漢姓為閻氏、藍氏等。其藍氏鼻祖為布雅穆齊·富爾賽,滿洲鑲黃旗人,乾隆三十三年擔任藍翎長,正九品官秩。布雅穆齊·富爾賽後來累官至甘肅提督、西寧鎮總兵。在布雅穆齊·富爾賽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首任官職“藍翎長”為姓氏者,漢化為單姓藍氏。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滿族叢尼勒氏,據史籍《長白山先民傳》記載,滿族姓氏,所冠漢姓有藍氏。其藍氏鼻祖為叢尼勒·德恆,滿洲鑲黃旗人,原為吉林駐防,後因為鎮壓太平天國有功,特賞藍翎。在叢尼勒·德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受賜“藍翎”為姓氏者,漢化為單姓藍氏。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滿族德敦氏,世居黑龍江兩岸,後多冠漢姓為杜氏、藍氏等。其藍氏鼻祖為德敦·明慶,滿洲正白旗人,原在黑龍江駐防,道光八年晉升為藍翎侍衛,後累官至正白旗都統。在德敦·明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榮耀的“藍翎侍衛”為姓氏者,漢化為單姓藍氏。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藍姓也可能出自回族,回族藍姓根據阿拉伯語的發音,選擇了發音相近的藍字作為姓氏。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還有人猜測藍姓出自蒙古族。蒙古民族中常用的名字“烏雲”,漢義就是“智慧”、“藍色的寶石”,多用於女子;而“浩特”,漢義就是“藍色、青色”,多用於男子。在古代蒙古族社會中,貴族以外的蒙古族平民,絕大多數根本就沒有姓氏,只有名字,他們後來在元、明時期多仿照漢制按自己名字的漢義定取姓氏,就稱為藍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最近還有人認為藍姓出自畲族。浙江省蘭溪等《藍氏族譜》記載,畲族藍氏來源於盤瓠的次子藍光輝,為畲族藍氏的得姓始祖。

藍姓得姓始祖很多,比如: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藍昌奇(姜昌奇)、藍尹亹、秦公子向(嬴子向)、藍諸、藍光輝。

種玉堂:子向。戰國時秦國人。周顯王二年(公元前368年),秦子向命為藍君,藍即陝西藍田,藍田位於秦嶺之北,藍水之東,以產美玉而名聞天下,子向之後以地為氏,稱藍姓,並尊子向為其始祖。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戒君堂:大夫亹。本宗源自羋姓。楚國公族大夫亹,因任藍縣尹,世稱藍尹亹,後裔子孫亦以地名為氏,其後代以藍為姓。為本宗得姓始祖。

上述二堂並無血緣關係,起源於不同地域,姓氏同字而不同宗。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藍姓以中山郡、東莞郡與汝南郡為中心,逐漸播遷於黃河中下游諸省,並有南徙於安徽、湖北、江蘇、浙江等地者。

藍姓大舉南遷於隋唐間,其中一支藍姓遷居福建上杭藍尾驛,其裔藍有善遷居會同裡藍家莊,藍有善後裔分遷清流、永安、順昌、石城。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藍姓入居廣東是在唐末五代間,宋初之廣東南海人藍繼宗便為此支裔孫。據廣東五華《藍氏族譜》所載:“十七世萬一郎,由建寧崇善坊遷居寧化石壁鄉。十九世和二郎,於宋時從寧化遷居漳州。廿一世廿六郎,徙居廣東梅縣,其後分衍興寧、五華、寶安、惠州,以及浙江杭州。”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今福建南部,宋時是藍姓的繁盛地之一。《廣州初集藍鼎元行狀記》載有“藍氏世居福建漳浦之茗溪”的事實。宋元兩代,藍姓除繁盛於福建外,在廣東,藍姓也繁衍得非常興旺,並且在宋末元初亂世時大批遷居廣西,當然亦有北遷入湖南、四川之地者。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明初,山西藍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河南、天津、北京、江蘇等地。明中葉以後,閩粵沿海之藍姓有渡海赴臺者,此間亦有廣西之藍姓播遷雲南、貴州以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歷有清一代,藍姓分佈愈廣,今東北三省亦有藍姓入居。如今,藍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廣西、廣東等省多此姓,上述兩省之藍姓約佔全國漢族藍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宋朝時期,藍姓大約有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以後。在全國分佈主要集中於廣東、河南、湖南,此三省藍姓大約佔了藍姓總人口的72%。其分佈於安徽、四川、浙江等省。廣東為藍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藍姓總人口的26%。全國形成了廣東、湖南、河南縱向連線的藍姓人口聚集區。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明朝時期,藍姓大約有4萬2幹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8%,排在第二百位以後。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福建、廣西、江西,此三省藍姓大約佔藍姓總人口的59%。其次分佈於山東、廣東、湖北、河南、湖南、四川、安徽等省。福建為藍姓第一大省,約佔藍姓總人口的25%。宋、元、明期間,其人口的流動主要由中原向東南和向南移動,全國形成了南嶺、武夷山以南地區為藍姓人口聚集地。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藍姓在人群中分佈在廣西、廣東西部、海南、湘黔南部、雲南東部、閩浙大部、江西東部,藍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5%以上,最高3%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0%,該地區居住了大約54%的藍姓人群。在廣東東部、福建南端、臺灣北部、浙江北部、江西西部、上海、皖蘇鄂渝南部、湖南大部、四川大部、雲南中部,藍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5%一0。45%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5。2%,該地區居住了大約35%的藍姓人群。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1、藍姓當今乃一典型的南方姓氏,但是其源於北而盛於南。

2、藍姓人才濟濟,惜唐宋之前一度表現得十分沉寂,唐代以後,藍姓名人競現史冊,既有文臣武將,又有詩人畫家。

3、1949年後由於二簡字的緣故,一些藍姓簡寫為蘭,其實藍與蘭有本質區別,蘭姓大多出自姬姓,是春秋時鄭國公族之後。

4、藍姓在宋朝人編著的《百家姓》中位列第131位。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我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藍姓歷代名人3 4名,佔總名人數的0。07%,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九十一位;藍姓的著名文學家佔我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09%,排在並列第一百五十八位;藍姓的著名醫學家佔我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05%,排在並列第二百一十二位;藍姓的著名美術家佔我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06%,排在並列第一百八十五位。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藍姓歷代被載人史冊名人:春秋時楚國藍尹亹;戰國時中山國相藍諸君;北宋邕州觀察使藍繼宗,進士博士藍奎;明朝大將軍涼國公藍玉,河南道監察御史藍田;明、清之際浙派名畫家藍瑛;清朝詩人藍漣,詩文家、廣州知府藍鼎元,江南提督藍元枚;清末民初北伐軍總司令、靖國軍鄂西聯軍總司令藍天蔚。

藍氏主要名人如下:

藍采和:按照族譜記載,公天性聰明,唐開元元年進士,補諫議大夫,諫君榮寵詞語直,因為忤於權臣楊國忠,遂解印歸家,道合乾坤,德彌宇宙,頃刻蓬萊,須臾鬥宿,潛隱龍虎,皈伏修煉成功,白日飛昇,今大羅山仙翁。他常著破爛藍衫,一腳著靴,一腳跣行,夏天則在衫內加絮,冬天則臥於雪中。每行歌於城市乞索,持大拍板。常醉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藍繼宗:(959年-1036年),字承祖,廣東南海人。原為南漢皇帝劉鋹宮中的小宦官,12歲時隨劉鋹降北宋,進入北宋皇宮任職。他在北宋先後經歷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宋四朝,深得歷代皇帝的信任,曾隨宋太宗出征北漢,負責在軍中傳旨,還曾出巡秦州,為知州溫仲舒辯誣,支援溫仲舒把渭南從邊地變成了內地。在出任賞賜党項首領李德明的加恩使時,藍繼宗還以精準的射術贏得李德明的尊重。藍繼宗年老後以景福殿使、邕州觀察使的身份回家養病。去世後被贈官為安德軍節度使,諡號“僖靖”。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藍奎:廣東省潮州程鄉人,宋代著名學者,赴京會試,中進士,官文林郎、郡博士。他過目成誦,嘗奉詔校文福州,文章氣節,朝野欽崇。晚年家居講學,學者稱之“藍夫子”。

藍智:藍仁的弟弟,元末明初的詩人。元末與兄往武夷山從杜本,絕意科舉,一心為詩。明洪武十年以薦授廣西按察僉事,以清廉仁惠著稱。其詩清新婉約,與兄齊名,有《藍澗集》。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藍子貞:號麟棷,生於元統甲戌年1334年,幼孤,鞠於祖母,洪武甲子朝1384年舉明經,赴部考中第,特旨除都察院右副部御史,以病辭,左遷漳州府推官,次年徵回,升左部都御史。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藍玉: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的妻弟,江西餘干縣族譜記載1341年生。一說是安徽定遠人。官拜大將軍,封涼國公。他率軍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系而名震天下。1393年被殺,牽連致死者達一萬五千餘人,史稱“藍玉案”。80多年後,明孝宗皇帝為藍玉昭雪,並追封為“開國勳臣”,肯定了藍玉的豐功偉績。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藍章:字文繡,山東即墨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進士,任婺源縣和潛山縣縣令,後擢升貴州道監察御史,又巡按山西,屢遷右僉都御史,因忤劉瑾下獄,謫撫州通判。劉瑾敗,藍章復起,巡撫陝西,後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藍章連上七疏告退歸故里,在嶗山華陽山南麓築華陽書院,結廬隱居,自號“大勞山人”,教兒子藍田攻讀詩書,其後世多就讀於此。卒年74歲,著有《嶗山遺稿》等。

藍田:字玉甫,號北泉,即墨人,明南京刑部右侍郎藍章之長子。生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卒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享年79歲。 嘉靖三年,藍田任河南道監察御史,嘉靖四年(1525年),藍田受命巡按陝西。陝西乃明朝邊防重地,其父藍章曾於正德五年(1510年)任陝西巡撫達4年之久。藍章巡撫陝西時,因晸績卓異,後升遷南京刑部右侍郎。

藍姓的郡望堂號: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中山郡:我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一是戰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為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於鉅鹿郡。二是西漢漢高祖初年,設定中山郡,漢景帝執晸時期改回為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十六國時期後燕以為都城;隋朝開皇初年廢國置郡。三是宋朝時期以定州為中山府,治所為安喜(今河北定縣)。四是南宋設定的香山縣,孫先生逝世後,舊國晸府將其改為中山縣,今為中山市。

東莞郡:西漢時期有東莞縣,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漢建安初年,分琅琊郡、齊郡置城陽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北。晉朝晉武帝泰始元年改置為東莞郡,置於晉陵(今江蘇常州)東南一帶,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末年廢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陽、沂源、莒縣一帶。今廣東省東莞市建制始於唐朝。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東漢時期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藍姓的堂號有“汝南”、“種玉”、“德勝”、“中山”、“戒君”等。

藍姓最重要的堂號有汝南堂和種玉堂。汝南堂顧名思義是藍姓後人為了紀念發源於汝南郡的先祖而設立的,一般認為汝南堂的藍姓都是昌奇公的後裔。其他姓氏也有汝南堂的堂號。種玉堂一般認為是為了紀念子向公的故鄉藍田縣而來的,陝西藍田縣自古出產美玉,所謂藍田種玉,因此種玉堂的藍姓本應該是子向公的後裔,但是很多昌奇公後裔也在使用種玉堂的堂號。種玉堂是藍姓特有的堂號。

在春秋後期,楚國有個大夫叫亹,因出任藍縣令尹(今湖北荊門),因此後世稱其為“藍尹亹”。

湖南省炎陵縣十都鎮藍氏族譜,藍念一郎派下藍蔥、藍菁兩房合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一修,木刻活字印本,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二修,木刻活字印本,2002年三修。

藍氏續修族譜,(清)藍星修,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該族譜創修於道光十七年,續修於光緒七年,是一套珍貴的清朝老族譜。該族譜是由湖南省湘潭和衡陽的念三後裔和念七後裔合修的,續修的時候,湖南的宗親聯絡了祖籍福建省武平縣章豐和上杭縣廬豐的宗親,該族譜一共有八卷1679頁,被收藏於我國國家圖書館,儲存十分完好。

浙江省蘭溪市藍氏族譜,(南宋)藍渭林首修,舊國三年第18次修,舊國十五年第19次修,鉛印本,廣州市圖書館有收藏,該族譜創修時間早,續修次數多,內容詳細。

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藍氏族譜。舊國三年印刷,一套共14冊,收藏於武漢市黃陂區天河街道大藍村,儲存十分完好。

福建省武平縣大禾鄉六修藍氏族譜,大禾鄉是念五的開基地,武平縣大禾的族譜是明朝進士必寧公創修的,均富公兄弟在成化乙未年1475年刊印,並請董越作序。正德壬申年1512年二修,萬曆42年1614年三修,清朝嘉慶庚午年1810年四修,咸豐二年壬子年1852年五修,2006年的六修族譜,分上中下三冊。

江西省高安市藍坊鎮藍氏族譜,藍坊族譜創修於南宋寶祐五年,也就是1257年,創修族譜的是文靖公的第十一世孫,諱守一,字康伯。藍坊族譜二修是洪武癸酉年,三修是永樂甲午年,四修是康熙庚子年,五修是乾隆戊戌年,六修是嘉慶己卯年,七修是咸豐戊午年,八修是光緒丁酉年,九修是1930年,九修的族譜全套有51本,藍坊鎮還有完整的一套九修族譜,1994年,藍坊族譜十修。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廣東省大埔縣《古萬川汝南藍氏族譜》創修於明嘉靖21年壬寅(1542)年,是第13世藍雲疇等三人創修的,雲疇公是1493年生的。二修是1616年,三修是1646年,四修是1664年,五修是1672年,六修是1757年,七修是1842年,八修是1900年,九修是1932年,十修是1998年。 至於大埔藍姓開山祖,大埔族譜是這樣記載的:“大興公諱周,為大埔縣肇基之祖。南宋末避亂攜婦子來自閩汀州寧化之石壁鄉。生三子,長子疇公居漳州,次子統制公移居漳浦縣東門;大埔縣藍氏乃由第三子勉齋公所傳。所以大埔宗親恭稱勉齋公為“世祖”(傳世之祖),勉齋公生二子:恭公、寬公。寬公移居饒平。四世祖三五公、五世祖四十公、六世祖五十公,三代單傳。

姓源:《竹書紀年》載,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為藍國即藍田:國君,其子孫以地名為姓。又,《姓氏考略》載,藍,即藍田,子孫以地為氏。其得姓於藍田,即今陝西省渭河平原南緣、秦嶺北麓。這片土地,最初是西周時的姬姓諸侯國——魏國的地盤,後被晉所滅,封給晉大夫畢公高的後代畢萬。戰國初期,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的開國之君魏文侯名斯:,是畢萬的後代,奪得大梁今河南開封:等地。

魏惠王遷都大梁,因而魏也被稱梁。梁魏:惠王將戰敗國的貴族分封各地,其中秦國公族的後裔被封於藍田,子孫後代就以封地名為姓。另據大埔《藍氏族譜》載,一世炎帝,即神農氏,以火德王,都於陳,遷曲阜。二世臨魁,三世承,四世明,五世宜,六世來,七世裡,八世節苓,九世克,十世榆罔。十世帝,榆罔,居於空桑,值帝后宮生子,有熊國君貢秀藍一株,遂以貢物賜為藍姓,取名昌奇,及長,分封昌奇於汝南郡,是為藍姓受姓始祖。

堂聯:藍姓專用堂聯:汝南世第,節度家聲,

上聯指藍姓開族始祖昌奇,受封於汝南,後在汝南發展成望族:下聯指唐朝藍明德,官至揚州節度使,宦遊金陵,居建康今南京:上元朱紫坊,為藍姓自豫遷江南之開基始祖。

汝水源流遠,藍田世澤長,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汝南、汝水指的同一地方。下聯寓意秦子向命為藍國即藍田:國君,故謂“藍田生玉”或曰“藍田種玉”。

遷徙:《大埔藍氏源流簡述》載:一百零八世明德公,於唐天授元年,宦遊金陵,自河南而遷建康,生子彩和,唐開元癸丑科進士,官授左補闕諫議大夫,後潛南山修煉,成為我國傳說中的八仙之一。至一百二十二世吉甫公,避金兀朮入侵之難,於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遷福建福清縣五福鄉,為入閩始祖。吉甫公之子常新公,徙居建寧縣崇善坊。生五子:萬一郎依次至萬五郎。據《大埔藍氏源流考查紀實》雲:福建武平、上杭、漳浦以及大埔和新加坡、香港《藍氏族譜》均載,萬一郎公,字鉅泰,由建寧崇善坊遷汀州寧化石壁。萬一郎之孫和二郎,於元泰定三年1326,

攜眷及父熙三郎公全骸,由寧化遷長汀城下里坪嶺水口白鷺村定居。和二郎,生子大一郎,字君厚,遷武平大一圖大禾鄉。生七子,念一郎,依次至念七郎。其中念六郎公遷武平縣中堡鎮林坊〈大埔藍氏老譜誤為念一郎:。念六郎之子百三郎公,字廷瑞,號小七郎,由武平遷鎮海今龍海巿:,生三子:長慶福、次慶祿、三慶壽。慶壽公,號大興,由福建龍海市隆教鄉遷入大埔,初到巖上石涵上塔,為大埔藍氏始祖。四世出居湖寮古城,後建有“大興祠”,今重修為“藍氏家廟”。另據豐溪林場坪華村提供資料稱:該地入鄉祖是百三郎公,由上杭縣蘆豐鄉初遷至大埔湖寮,後遷茶陽古村中學對門,再遷至豐溪林場坪華村落居。源自何派系,未作詳考。

第3332回:藍氏通議第世澤長,湖寮羋汝水源流遠

黃劍博參考訊息:

1。 袁義達、邱家儒.我國四百大姓: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2。 藍姓 .大中華族譜

3。 宗親同族_藍氏 .孝愛家譜網

4。 通議第 .梅州市人民晸府

5。 典型民居——通議第 .大埔縣人民晸府

6。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通議第正在修繕 ,大埔縣人民晸府門戶站

7。 大埔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大埔縣誌 197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