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是所有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啥才算“喜喪”?

生活中,不是所有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啥才算“喜喪”?

河北農村,老人去世後,也有“喜喪”一說。所謂喜喪,指死者是德高望重,福壽雙全,家族人丁興旺;年紀在八九十歲,這樣的死者葬禮可謂喜喪。《清稗類鈔》記載:

“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

生活中,不是所有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啥才算“喜喪”?

家裡有人去世了,是哀傷的事,應該悼念。而死者福壽兼備,這樣的人葬禮可算喜喪,兒孫們就可以不用那麼悲傷,可在停靈三至五日內大擺宴席,招待親朋好友,喪事當成喜事來辦。

河北人說的“喜喪”的人,指的是各方面都是全稞人。

不是老人去世就可稱“喜喪”,人去世是喪,是哀傷,要稱喜,就必須具備一些喜的條件,沒有一定條件,便不能稱喜喪。

這個人首先要高壽,四世同堂以上且全部健在,有兒有女,子女孝順。人丁興旺,形成一大家族。在家族中德高望重,被尊為祖者。

生活中,不是所有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啥才算“喜喪”?

逝者滿八十歲,最低年齡也要超過古稀之年的七十歲。當然,年紀越大越為喜。古代講求人不滿甲子六十不為壽,六十稱初壽,八十算中壽,百歲期頤稱上壽。真正稱得上喜喪,應該在九十歲之後。

另外,此人比得善終,圓滿地結束了一生。生前積德行善,廣做功德,臨終不受病痛的折磨,無疾而終,自然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正常死亡的,如意外的天災人禍致死,則不能算作“喜喪”。

生活中,不是所有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啥才算“喜喪”?

河北地方喜喪習俗

年紀越大的人,喜喪辦的越大,也越熱鬧。人倒頭後,開始,親屬們還都哭一報,後來再有哭的,就有人勸了:別哭了,別哭了!年到壽到的,老喪為喜了!

主家門前搭著大戲臺,有吹鼓手,有唱流行歌曲的,有唱河北梆子的,有舞獅子的,這些輪流上場。到了晚上,方圓十里八村的百姓,特別是年輕人紛紛來這裡瞧熱鬧,老百姓都說真是死人唱大戲。

三天的流水席,搭起帳篷,不太鋪張,幾個家常菜,就著饅頭。孝子們吃飯時更熱鬧,大人喊,小孩叫,呼呼嚕嚕,風捲殘雲一般,就像辦喜事,個個吃得心滿意足。

喜喪上,孫子、重孫輩的孩子要穿紅衣服,頭上的白孝帽要點綴紅布。弔唁、行堂祭、燒紙草、起靈、下葬,要說的非常多,在這就不一一交代了。

總的一句話:喜喪在農村是一件家庭臉上有光的事,但,農村喜喪並不多,因為兼備喜喪條件的人太少了。

生活中,不是所有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啥才算“喜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