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老人去世都能稱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你怎麼看

不管怎麼說,親人去世都是令人非常傷心和悲痛的一件事情。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般將青年男女結婚稱之為紅喜事,而將白髮蒼蒼的老人去世稱作為白喜事,這就是所謂的紅白喜事。

本來家裡老人去世是一件喪事,為什麼要稱之為喜喪呢?

不是所有老人去世都能稱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你怎麼看

其實要知道在過去的年代裡面,人的平均壽命非常的短。根據資料統計,在清朝末年的時候,我們的平均壽命才35歲左右。換句話說,如果能夠活到五六十歲,其實在古代就已經是非常高壽的年紀了。這又是為什麼?人生自古七十古來稀,古代能夠活到70歲,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

同時,古代老百姓的生活其實非常的貧困。哪怕是在和平年代,沒有什麼戰亂的情況下,其實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過。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在民間非常流行佛教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的心眼中是結束此生的痛苦,就可以早登極樂世界,到另一個世界去享福。所以,在這種傳統的文化觀念中,一個老人在人世間走一遭,辛辛苦苦的過了幾十年,可能沒有享受到什麼快樂的日子,而在去世之後,他們就會到另一個世界裡面去過幸福的生活。從這個角度講,那麼他們的趨勢其實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所以稱之為白喜事。

不是所有老人去世都能稱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你怎麼看

當然現在人們的平均壽命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基本上可以達到75週歲以上。所以現在人們稱之為喜喪是有一些條件的,不是所有去世的人都能達到這樣的條件。

首先年紀必須是在90歲以上,其次必須是無病無災的的情況下去世,再有就是家裡至少四世同堂,最後他們去世的時候,自己的兒女都還在世。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稱之為喜喪。

當然,其實在農村裡面,有時候一個老人去世,很多人也會這樣死了比不死好。這是為什麼呢?居然在我們當地有一個老奶奶,她已經快80歲了,但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已經去世,兒媳婦年紀也大了,但兒媳婦跟她的關係不好,根本就不會照顧,導致他們的孫子輩重孫輩對於老人的生活基本上處於完全不聞不問的狀態。

不是所有老人去世都能稱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你怎麼看

老人本來身體狀況還可以,基本上能夠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但是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已經有老年痴呆的傾向,生活已經基本不能自理。有段時間聽村裡人說,老人現在到了什麼樣的地步呢?因為自己沒有辦法生活做飯,但是餓在床上沒人管,只能拿冷水把面泡軟了吃的地步,因為他已經沒有牙齒了,乾的麵條根本就吃不下去,所以只能用冷水把面泡軟了。

前年的時候,老人終於因為生病,再加上嚴重的營養不良,最終去世了。村裡面都說老人走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如果在世上多活一天,可能就會忍受一天的痛苦。而這種痛苦不僅僅是身體上面的,更是精神上面的。兒子已經先離他而去,而自己的孫子重孫子,都對自己視而不見,整個家裡的人就像當他不存在一樣。這樣的生活還有什麼意思可言?

不是所有老人去世都能稱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你怎麼看

所以說在農村裡面,對於老人去世,其實是有很多講究和說法的,喜喪也有一些嚴格的限制要求,但是各地的風俗不一樣,可能在認知上面也有差異。歡迎您在下面留言,說說您的觀點,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