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發現圓周率的人並非祖沖之,為何古人認為祖沖之是圓周率之父

π即是圓周率。它指的是圓的周長和圓的直徑的比值,歷史上曾經以π的精確程度來確定數學發展的程度。雖然說圓周率π是無限不迴圈小數,但是依靠如今發達的科學技術,可以精確地算到π的小數點後十幾億位。那麼在古代沒有數字,沒有高科技,古人是如何計算得出圓周率的呢?

最早發現圓周率的人並非祖沖之,為何古人認為祖沖之是圓周率之父

其實祖沖之並不是第一個計算得出圓周率的,因為祖沖之更進一步地算出圓周率,所以後世人認為他的功勞更大,於是他的名字一般與圓周率掛鉤。但是在祖沖之之前,西漢和魏晉都有人改進圓周率的計算方法。其中魏晉時期的劉徽是第一個提出並運用“極限”的人,同時他也是第一個用一種叫“割圓法”的幾何方法來計算π的。幾百年後,祖沖之在劉徽的基礎上進一步計算圓周率。這時候問題來了,古時候是沒有阿拉伯數字的,祖沖之是怎麼計算的呢?

最早發現圓周率的人並非祖沖之,為何古人認為祖沖之是圓周率之父

古人沒有阿拉伯數字,用的是竹片或者其他東西作為計數工具。祖沖之在房間裡畫了直徑為一丈的大圓,然後開始在圓內接正多邊形。劉徽和祖沖之都用的是同一個方法,劉徽只接了九十六邊,而據說祖沖之接了一萬多邊。雖然這個說法的真實性還有待考證,但是祖沖之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最早發現圓周率的人並非祖沖之,為何古人認為祖沖之是圓周率之父

就是這樣,祖沖之將π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算出如此精確的人。直到九百多年後,也就是十五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超越了祖沖之。祖沖之將自己的學術成果寫成《綴求》一書,可惜的是這本書在北宋就消亡了。

最早發現圓周率的人並非祖沖之,為何古人認為祖沖之是圓周率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