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毛遂,就是毛遂自薦典故的主人公。由於歷史記載的不夠翔實,關於毛遂的出身以及故鄉何處,至今仍存爭議。不過有一點可以確認,那就是毛遂是平原君趙勝的一位門客,因為和平原君一同出使了楚國,因而後來又得以躋身於說客(相當於外交家)的行列。

平原君趙勝我們都知道,戰國四公子之一,當年很熱衷於招納食客聚集天下英才。根據歷史記載,趙勝門下的食客多時有數千人,而毛遂就是其中之一。

毛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由於長平之戰的消耗,此時的趙國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要不然秦軍也不可能輕易兵臨城下。當時趙國的國君是趙孝成王,不得已趙孝成王只好派平原君趙勝出使楚國求援。

趙勝臨行前,從門下的食客中挑選出了十九位出類拔萃者,準備讓他們陪他一同去楚國。趙勝打算帶二十人去,所以此時還差一位。但千挑萬選,愣是沒找到合適的人選。就在這時,毛遂先生出場了。他自薦,願意陪同趙勝出使楚國。

毛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毛遂在自薦前,在趙勝的眾多食客中基本上算是默默無聞的。趙勝當時對他也不怎麼了解。所以,在決定帶毛遂去楚國前,他先對毛遂進行了面試。面試的結果顯而易見,趙勝最終同意而後帶著毛遂等二十名隨從人員去了楚國。

到了楚國,趙勝作為談判團團長先和楚王談判,他帶來的二十人則在門外等候。但談了一大上午,也沒能說服楚王出兵援助。這時毛遂又主動的站了出來,當時另外那十九個人跟毛遂開玩笑說:先生上!可能當時也帶有些許輕蔑的口吻。但毛遂不予以計較,而是拾級而上直接來到了趙勝和楚王的談判桌前。

毛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毛遂見了趙勝就問:合縱(求援)這事兒只要點明利害,三言兩語便能搞定,你怎麼談了一上午也沒個結果呢?所謂大巧若訥、大智若愚,毛遂雖然直接了些但並非紙上談兵裝腔作勢。問完話,毛遂便直接和楚王談了起來。沒想到結果還真是三言兩語,毛遂就說服了楚王出兵救援趙國。

事後連平原君趙勝都誇讚毛遂,三寸不爛之舌能敵百萬雄師。後來回到邯鄲,毛遂直接從普通食客變成了趙勝府上的上等食客。由於歷史記載的簡略性,或許你會覺得毛遂自薦的前前後後,這位青史留名的外交家,用現代話說就是裝。

毛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但看看毛遂出使楚國後所做的事,以及他為趙國求得楚國出兵這事兒,毛遂當初自薦並非一時衝動逞一時之快。他是有真才實學的,並非衝動的草包。其實證明這一點並不難,說服楚王出兵這事就證明了一切。

毛遂自薦也應了中國那句老話,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同時毛遂對時機的把握,以及對自身的瞭解也很精準。人貴自知,毛遂不僅知道何時出擊更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雖然毛遂口才了得,但畢竟生活在戰國末期。儘管毛遂自薦後說服了楚王出兵,但最終秦國還是先後滅了六國。

毛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歷史關於毛遂的記載很少,他自薦出使楚國後,的確得到了趙勝的重用。但從此之後關於他的事蹟就不詳了。或許當時的趙國的史官記載了關羽毛遂後來的一些事情,但由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時至今日關於毛遂的歷史資料還是相當匱乏的。

機遇對每個人是公平的,毛遂自薦告訴我們,當機遇來時一定要把握機遇不要膽怯,並且還要有敢於承擔責任的勇氣。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毛遂自薦,一般人即使敢效仿,也很難名留青史。因為人很多時候都很難對自身對時機做到精準如毛遂那樣的把握,更不用談在出使楚國那樣的大場面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