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元節,從感恩到敬畏,如何尊崇我們的傳統文化

七月中元節,從感恩到敬畏,如何尊崇我們的傳統文化

詩經有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這裡的“火”即指“心宿”,就是“大火”星。每年仲夏午月黃昏,“大火”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而到了七月黃昏,它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此處的“流”不是流星的流。水向低處曰流,“大火”向西天下墜也是在流;“七月流火”就是“心宿二”(天蠍座的主星)晚上向西天慢慢落下去,預示寒冷的季節就快要來到,天氣逐漸涼爽起來。這在古代也叫小秋,慢慢進入了一個收穫的季節。

這個季節不僅僅有收穫的喜悅,更有對祖先的感恩,所以傳統的漢文化裡,有七月祭祀祖先和土地的規矩。它是最早中元節的雛形,催生了中國特殊的七月文化。但是今天七月已經變成了鬼節,從感恩到敬畏再到恐懼,這中間到底經歷了什麼?中元節它到底是一個什麼節,川南瀘州的習俗是什麼?趁著今天是農曆七月半,一年一度的鬼節,江陽沽酒客就來給大家聊一聊。

七月中元節,從感恩到敬畏,如何尊崇我們的傳統文化

陰陽的概念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後來被道家和儒家總結,你很難說是那一家創造,江陽沽酒客更願意相信,在上古的時候,人民已經開始考慮生死的不同。

信仰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因為有了敬畏才有了信仰,也因為信仰我們約束著自己的行為,對天對地,對自己的先輩,對世間萬物摸索出來一套特有的法則。因此,古代很早以前,我們的先輩們就總結了一套特有的經驗,最終形成了今天的習俗。

其實中元節是道家或者是古人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迴圈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易經》:“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執行之道,陰陽消長迴圈之理。

七月中元節,從感恩到敬畏,如何尊崇我們的傳統文化

“七”也帶著神秘的色彩,如天上有“七星”(七星高照)、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樂有“七音”、詩歌有“七律”、人體有“七竅”等等。“七”也是人的生命週期,七歲始受教育,十四歲進入青春期,二十一歲身體完全成熟……。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復生之局。而十四日(二七)是“七”數的週期數。古人選擇在七月十四(七月半)祭祖與“七”這復生數有關。

所以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但是今天七月節很多人忽視了它的內涵了。我們小時候就聽過大人教的童謠:七月半、鬼亂竄。卻沒有聽過人教我我們:七月半,倍思親。

七月中元節,從感恩到敬畏,如何尊崇我們的傳統文化

七月半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鬼節”是後來的說法,料想是從道教中元普渡開鬼門關的思想演變而來)。七月半祭祖節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為地府,所檢的重點自然是諸路鬼眾了。將中元與上元、下元合稱“三元”。

據說中元之日,地宮開啟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因此又稱鬼節,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點荷燈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道士建醮祈禱,內容是為亡魂的靈魂超度。

七月中元節,從感恩到敬畏,如何尊崇我們的傳統文化

活人的心安是必須要給亡者一個交代,這是人內心情感依託的一種方式。沽酒客覺得並不是迷信。而孝道文化本生就值得去推崇。雖然七月祭拜的更多是已經“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情況。

實際上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千萬年來中華文化依此二字生生不息,源遠流長,海納百川,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有一法先之,唯此先於諸法,此乃自性使然。中元祭祖就是圓滿孝敬之道的體現,這一原系民間的祭祀節日,逐漸演變成集合傳統民俗、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盆節,三為一體、三教一源的齋懺、祭祖、超薦儀式,通稱中元節。將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謝罪自身,拔度九祖,普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儒、釋、道思想,融合得天衣無縫,成為了本是同根生,自性之流露,開花又結果的美好景象。

七月中元節,從感恩到敬畏,如何尊崇我們的傳統文化

《禮記·祭統》曰:“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古人把祭祀作為諸禮俗中的首重。《禮記·祭法》記錄:“夏后氏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zhuān xū) 而宗禹。”指出早在夏朝對祖先的祭祀已經存在,古有四時祭祖:春礿、夏禘、秋嘗、冬烝,過時不祭,則失為人子之道也。七月十五祭祖有其特殊的時節含義,七月原是小秋,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請祖先品嚐新米,以示孝心。《弟子規》中,“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不僅是侍奉雙親於生前,身後更是持孝道不變,時時處處先祖宗、先父母,後子孫,知恩、報恩。

中元節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了一種跟清明相似的節日,反而不如過往那麼重視,但是川南地區燒袱紙習俗則多年未必,只是如今講究文明祭祖,往年一到七月間,這半個月夜晚出門總是能看到很多燒袱紙的人。

七月中元節,從感恩到敬畏,如何尊崇我們的傳統文化

在瀘州民間燒袱紙是一種由來已久的習俗,雖川南各地包寫袱紙、祭祀儀式各有特點,但其主題皆為用好酒好菜招待從另一個世界回家的親人,並給他們發放大紅包,讓他們在陰間或轉世後在陽間不都缺錢花,同時也讓他們高興了保佑子孫興旺發達。

當然這樣的習俗難免給有些“正義之人”責罵,會生出父母在生的時候不作為,死後做孝子的嘲諷。如同有一次武打明星成龍先生在接受採訪時,發表了一番其實漏洞百出的高大上的言論,反正活著的時候我對你好,死後就不管了。活在的時候儘量做到孝敬父母,但是事後你不去追思,你就是在忘本斷根源,如果全國人同意這奇談怪論,那麼我們中國人都不用知道自己姓什麼了。

當然很多人也覺得,哪怕祭祖也就三代的事情,過了以後恐怕就沒人記得了。首先沽酒客覺得成龍先生的本意沒有錯,是希望大家要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多多孝敬,不要死後做樣子給世人看。但是你知道部分國人向來偏激,永遠不願意理解中庸之道,實際上這是有問題的。

首先我們人類是要延續的物種,其次我們不是孫悟空,不是無父無母出來的,父母在世的時候,自己盡孝是本分,也不必到處宣揚,父母離開後,進行祭奠追思,這是從古來就尊崇的事情,為什麼到今天就被人嘲諷呢?哪些沒有信仰和歸屬感的人,還不如孤魂野鬼,因為至少在七月它們還可以享受人間萬戶的饋贈。

七月中元節,從感恩到敬畏,如何尊崇我們的傳統文化

所以今天年輕一代在大聲呼籲,生活需要儀式感的時候,其實儀式感我們一直都不缺,只是被各位忽視了。比如這燒袱紙要必恭必敬,所以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前,家家戶戶很早就開始封包、填寫袱紙了,家人請出金單簿,按照上面先人名諱,一筆一劃用毛筆落上收款人的尊姓大名,生卒年月。

至於袱紙封數,按照親疏遠近、關係親密來分配。填好袱紙,講究點的人家在天晴之日要用簸箕盛著放在太陽下曬,目的是曬乾後便於火化,也有"曬福"寓意,除了袱紙,一般還要準備冥銀封包,至於現在有的人家買些冥幣、冥用汽車、冥房、冥用手機、電視甚而奢侈品來火化的,頗有與世俱進之意。

中元節相對中國其它節氣是風俗儲存較為完整、節日氛圍相當濃厚,其深刻文化根源就是中國人的祖先崇拜,過去兵荒馬亂,人們逃離家鄉時有二件東西是人在物在,一是祖宗靈牌、二是族譜。另一點這個節氣是陰陽交集之節,人民普遍有一種敬畏心理,擔心若不從俗便有災憂,令現代人有敬畏的事情已經不多了,有敬畏之心未必是件壞事。

七月中元節,從感恩到敬畏,如何尊崇我們的傳統文化

再有,現在經濟社會,人們對銀錢之事看得很重也是常態。故堵不如疏,在某處集中的地方,給民眾劃出焚燒地點,城中禁燒,只是分出的地方拍,把防火做好,不要傷了樹木,草地最多幾天就又長起來了,袱紙冥器是無毒無害的,談不上環境汙染,只是增大了空氣的煙塵,況燒化高峰也只有幾天。

今天正好又是七月半,相信全國各地每一個地方都用當地的習俗進行著祭拜,包括海外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相信更加熱鬧,遠離得了故土,怎麼能遠離那麼情愫呢?

但是,因為要文明和進步,還有一些很難三兩句說清楚的原因,這些傳統越來越淡漠了,家裡有老人的還好,知道該做什麼,禁忌是什麼,一年一年的傳承,一代一代的接續,可是今天卻在瓦解,傳統文化載體大量地被毀損,故鄉的淪陷,原有社會結構解體,很多的鄉土文化、民風民俗均會逐步消失。沽酒客想若再不留住一些民族傳統、民俗文化,人心全被汙染了,沒淨化心靈的文化之水,民俗之水來洗滌,民風一旦敗壞,那才真正沒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