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偏於一隅的技擊精華向外拓展,不同拳種最終形成了不同的體系

呂韶鈞提出:中西方文化分別是“做加法” “做減法”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做減法”的文化,力求 “優→再優→更優→最優”,所以其拳擊運動的技術不斷簡 化,最終只保留下最簡單、最直接、最實用的3個拳法。

圍繞偏於一隅的技擊精華向外拓展,不同拳種最終形成了不同的體系

而 中國的綿延型文化是不斷“做加法”的文化,即在實踐中 有一點心得體會就記錄下來,並透過一定的形式予以保 存,從而越積澱越博大。而“量的積累”又容易引起“質 的飛躍”,由此產生飛躍式發展,而趨向精深。習武者正是 以自身體會最深刻的那一方面技術為核心,把在技擊實踐 中所獲得的各種不同條件下的點點滴滴的技擊經驗進行累 加,才逐漸形成了技擊招法越來越豐富的龐大體系。

圍繞偏於一隅的技擊精華向外拓展,不同拳種最終形成了不同的體系

為了 便於傳授和記憶,特別是把這些在實踐中汗水的結晶傳承 下去,他們將這些諸多招法串連起來,透過成套的形式保 存,由此形成了武術套路。武術套路這種運動形式對透過 “做加法”而形成的諸多技法的記錄、儲存和傳承起到了 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武術套路的存在,使眾多武術拳種 由最初“偏於一隅”的技擊術圍繞原本那個技擊核心,才 逐漸形成由諸多技擊方法組成的龐大技術體系。 正因為不同拳種所圍繞的內在技擊核心不同,所以才 呈現出不同的外在表現風格。

圍繞偏於一隅的技擊精華向外拓展,不同拳種最終形成了不同的體系

為什麼在演練風格上八極拳 剛烈沉穩、太極拳柔和靈動、番子拳脆快密集、劈掛拳冷 彈硬抽、螳螂拳手法密集?因為服務於不同的技擊核心而 致。近距離實戰必須沉穩剛烈,引進落空必須善於柔化靈 動,中近距離實戰的拳法必須“雙拳密如雨,脆快一掛鞭”,放長擊遠的鞭打型技法必須冷彈硬抽,雙手如刀的連 打帶拿技術必須手法密集……總之,技擊核心決定了技術 風格。即使不同流派的太極拳,也有各自的技術核心,所 以在演練風格方面也呈現出很大差別。

圍繞偏於一隅的技擊精華向外拓展,不同拳種最終形成了不同的體系

像楊式、武式、吳 式、陳式太極拳,它們共同的核心是透過靈動柔化的方式 實現引進落空,但在具體方法上又分別以擲、掛、偏、擰 為核心,即楊式太極拳以“抽絲直射”的拋擲技術為核 心,武式太極拳以“後引下掛”後借勢發放的技術為核 心,吳式太極拳以“旋轉軸滾”的偏轉技術為核心,陳式 太極拳以“纏絲擰裹”的擰轉技術為核心。陳式太極拳之 所以處處強調“纏絲勁”,是因為其技法都圍繞左右擰轉技 術而展開;楊式太極拳之所以強調“抽絲勁”,因為其技法 都圍繞向前擲放的技術而展開。正因為技法核心不同,所 以陳式太極拳習練者常出現把對方擰翻,使其騰空翻轉的 技擊效果,而楊式太極拳習練者常把對方打得“如彈丸飛 出”,產生“打人如掛畫”的技擊效果。

圍繞偏於一隅的技擊精華向外拓展,不同拳種最終形成了不同的體系

也正因為技術核心 不同,所以“任選一個動作,如攬雀尾,觀察各式太極拳 的技法,在架式結構、用力方法、運用技巧上(均)有明 顯的差別”,陳式多旋轉,楊式求平正,吳式以軸轉,武式 用沉墜。也就是說,這4家太極拳分別有各自的技術核心。 內在核心不同,呈現出外在風格各異的表現形式。同時, 正因為同一式太極拳中的技術都圍繞一個核心而展開,所 以“對於不同動作,如單鞭、摟膝拗步、野馬分鬃、白鶴 亮翅等,在同一式太極拳中技法上是一致的”[11]。故此, 不同流派太極拳之所以風格不同,也是因為它們的技術核 心不同。可以說,最初真正意義上的拳種流派都有某一技 術核心,都是圍繞這一技術核心向外拓展而形成的具有不 同外在表現風格的技術體系。 需要說明的是,中華武術發展到20世紀乃至21世紀, 很多人為標新立異,稍微有所不同,就自稱一派,實際上 這些派別並沒有發現新的技術核心,嚴格地講,不能算作 新的拳種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