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青 大資料:顛覆的力量

什麼是大資料?

什麼是大資料思維?

演算法經濟時代什麼時候到來?

大資料殺熟合適嗎?

大資料時代是否應該擁有被遺忘權?

大資料將如何撞擊未來?

6月10日晚7點,著名管理學家、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MC講席教授陳國青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主題演講《大資料:顛覆的力量》,為大家深度解讀大資料時代和大資料思維,以及大資料帶來的衝擊、挑戰和機遇。

近兩千名觀眾到場聆聽演講,同時眾多網友在場外觀看了線上直播。

陳國青 大資料:顛覆的力量

數字經濟佔我國 GDP 已達 34。8%

陳國青教授表示“我們現在處在一個數據的海洋當中”,大資料已經能將資料背後的個人、企業和社會的影象展示出來。“最新發布的資料顯示,目前數字經濟佔我國GDP的比重是34。8%,也就是說,我們的主要經濟活動中已經有1/3以上是數字活動了。這是很高的比例。”

陳國青教授介紹,大資料時代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資料商務階段。第二個階段是演算法商務階段。

大資料的資料特徵

陳國青教授指出大資料的資料特徵可以從 4 個維度來理解,即 4V:volume(容量)、variety(種類)、velocity(速度)、value(價值)。

第一,大資料意味著超規模(Volume)。大資料的規模從一般意義上講具有大規模、海量的含義,但是沒有絕對的量綱標準,而是和領域及其問題相關。超規模是指超出了原有領域和問題規模邊界的大規模。

第二,大資料意味著多樣性(Variety)。富媒體(Rich Media)大大擴充套件了人們的數字化生活體驗,全球資料和數字流量中 80%-90%都是文字、影片、語音、影象。

第三,我們處在資料的海洋之中,但與我們企業或個人相關的資料相對說來是很少的,所以是低價值密度的(Value)。如何從低價值密度的資料海洋中挖掘出有用資訊,成為企業資料分析的關鍵。

第四,大資料的實時性強(Velocity)。資料就像開著的水龍頭一樣,源源不斷地出來。

陳國青 大資料:顛覆的力量

大資料的問題特徵

關於什麼問題是大資料問題,還要看它的問題特徵。

陳國青教授認為,大資料的問題特徵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衡量——粒度縮放、跨界關聯和全域性檢視。

粒度縮放指的是問題的要素是否被資料化了。

大資料問題還引入了新的視角,即需要進行跨界關聯,將傳統視角和邊界之外的相關要素納入到管理決策中。

全域性檢視則是指問題定義與求解的全域性性,強調對相關情境的整體畫像及其動態演化的把控和詮釋。這需要基於資料分析和平臺整合的全景式“成像能力”。

針對現在社會上存在的“大資料只講關聯不講因果”的說法,陳國青教授特別指出這種說法存在誤導,特別是涉及到人財物的重大決策時,不講因果是不夠的,應該既要講關聯,也要講因果。

大資料衝擊各行各業

大資料開始在改變會計學。傳統的會計學強調三張報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和利潤表,但對於長週期、高負債、高不確定性的 IT 企業、新行業企業、創業企業等,它們的客戶忠誠度、口碑、品牌等無形資產的價值可能挺高,因此傳統的三張報表就顯得捉襟見肘,所以會計業界和學界提出“第四張報表”來反映相關的資料資產。

歷史學上大資料也改變了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史學觀,在大資料時代,歷史的記錄可以自下而上。比如國家圖書館網際網路資訊戰略儲存專案,與新浪微博合作,儲存新浪微博公開博文,所有“草根”都成為了歷史的記錄者,透過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融合,為後代研究當代歷史提供了更細粒度的單位和更加廣闊的全域性視野 。

陳國青教授特別提到,當個人資料被大量蒐集和記錄,被遺忘的權利也變得重要起來。所謂被遺忘權是指資料主體有權要求資料控制者永久刪除有關資料主體的個人資料,有權被網際網路遺忘,除非資料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這體現了大資料對法學界的影響。

此外大資料對股價預測、體育、哲學、農業、醫學、文學等領域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陳國青 大資料:顛覆的力量

人工智慧的難點是黑盒子問題

人工智慧是大資料時代的一類技術,目前的成果是數十年以來研究成果的工程化和產品化。

當前人工智慧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是“黑盒子”問題,這也激發了學界和業界對於“可解釋人工智慧”的攻關。

同時人工智慧的出現,催生了人類的“亞種”——機器人,進而也催生了新的學科:機器行為學,研究機器如何塑造人的行為、人類如何塑造機器的行為以及人機協作的行為。

感測和響應大資料時代

陳國青教授特別強調目前隱私洩露、大資料殺熟、App 許可權濫用等現象,也促使人們從隱私權、商業倫理、道德、法律等層面思考如何合理地使用大資料。

過去近 20 年間,我國網民數量從 62 萬增長至 8。29 億,網際網路普及率從 0。03%增長至 59。6%,網站數量從 1500 個增長至 523 萬個,上網時間現在達到了人均每天4 小時。因此陳國青教授特別呼籲大家要感測和響應大資料時代。

陳國青 大資料:顛覆的力量

本次演講,現場觀眾反映熱烈,眾多媒體進行了報道。人民日報、人民網、光明日報、新華網、光明網、中國青年網、北京電視

臺、北京日報、新京報、北青網、鳳凰網、搜狐文化等媒體的記者到現場進行了報道。網易新聞、騰訊新聞、鳳凰新聞、搜狐千帆直播、今日頭條等網路平臺對活動進行了線上同步直播。

“人文清華”講壇是清華大學發起的大型思想傳播活動,推動建設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的清華新百年。講壇定期邀請優秀人文學者,在標誌性建築新清華學堂發表公眾演講,闡述其經典學說、獨特思考和重大發現。

講壇於 2016 年 1 月 10 日在新清華學堂正式開啟以來,已舉辦 21 場演講,此前文學家格非、國學家陳來、社會學家李強、倫理學家萬俊人、歷史學家彭林、思想史家汪暉、國際關係專家閻學通、國家高階智庫國情專家胡鞍鋼、心理學家彭凱平、經濟學家李稻葵、法學家崔建遠、教育家謝維和、中國工業設計之父柳冠中、著名影視評論家尹鴻、公共管理專家薛瀾、科學史家吳國盛、文字學家黃德寬、經濟學家白重恩、藝術家常沙娜等知名清華人文學者,和74 屆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獲獎作家清華校友郝景芳都曾來到講壇分享灼見,與聽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