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曹操病亡: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三國之曹操病亡: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本篇系精讀

中國史連載148

,《三國史話》

連載18

,歡迎收看。

220年十月,漢獻帝將帝位“禪讓”給曹操的兒子魏王曹丕。曹丕稱帝(史稱魏文帝),正式建立了魏政權。

曹丕能夠順利登上皇帝的寶座,全靠曹操創造的條件,打下的基礎。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直持續24年(196—220)之久。

在這期間,他除了和其他地方武裝集團進行長期鬥爭,逐步兼併群雄,統一北方外,還和劉氏王室勢力進行了反覆較量,鎮壓了朝廷中的反對勢力,消除了異己。

另一方面,曹操對原本依附自己卻開始不順從自己的官員也加以打擊。

212年,侍中

荀彧

對曹操想晉爵為魏公,表示了不同意見,曹操就想方設法威逼他,荀彧服毒自殺。

三國之曹操病亡: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216年,曹操為魏王后,中尉

崔琰

在給楊訓的信中有“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的字樣,有人向曹操告密,說崔琰這是傲視當世,怨謗曹操。曹操不分青紅皂白,下令對崔琰處以髡刑(剃去頭髮的刑罰),送他去服苦役,最後,當曹操下令處死他時,他搶先自殺。

崔琰死後,尚書僕射

毛玠

認為崔琰無辜,心中不快,被人檢舉,曹操下令將毛玠收捕入獄。毛玠要求對質核實,曹操自知證據不足,沒有給毛玠定罪,但仍罷了官。

隨著曹操的勢力不斷髮展壯大,曹操的敵對勢力和不順從他的 人,不斷被打擊和鎮壓,曹操的統治地位越來越鞏固,但曹操並不急於取代劉氏自己當皇帝。

早在210年,曹操曾頒佈《讓縣自明本志令》,表明他維護大漢統一的志向和無篡漢自立的野心。令文中有這樣的話:

"董卓作亂,我舉義兵,佔領兗州,破降黃巾,討伐袁術,滅掉袁紹,佔據河北,直下荊州,克平天下。如今我身為丞相,作為臣子,地位的尊貴達到頂點,已經超過我的願望。假若國家沒有我,真不知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王。或許有人見我勢力強盛,又生性不信天命這類事,在私下議論,說 我有不遜之志,想稱皇帝,妄加猜測,使我不安。胡亥殺蒙恬時,蒙恬說:‘自我的祖父、父親直到我,受秦國信用已經三代了,現在我領兵三十萬,勢力足以背叛,然而我自知必死,還是堅守大義,就是因為我不敢玷汙先人之教而忘記先王的恩德啊!’每當我讀到此處,沒有一次不感動得流淚的。然而,想讓我放棄所統率的軍隊,回到武平侯國(時曹操為武平侯)去,這實在是不行的。為什麼呢?我確實怕放棄了兵權,被別人所謀害。這既是替子孫打算,也是為國家著想,不能因為不追求虛名而遭受實禍。我的封邑有四縣,享受三萬戶的賦稅。江湖還沒有安靜,我不能讓位。至於封邑,那是可以退讓的。現在我把二萬戶交還朝廷,只享受武平縣一萬戶的賦稅,以減 少別人對我的誹謗,也稍微減輕我的負擔。”

在令文中,曹操反覆表明自己忠於漢室,並無不遜之志。

這是在赤壁之戰失敗,形勢出現對他不利的情況下,反擊政敵,安撫擁漢派的一種政治手段。同時也公開表明了他要牢牢掌握軍權,同政敵堅決鬥爭的決心。

其實,曹操並不是真的不想奪取劉家天下,當條件具備時,他是會這樣做的。

三國之曹操病亡: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曹操特別注意對繼承人的培養和選擇。他有25個兒子,由眾多妻妾所生。其中主要是劉夫人所生的長子曹昂(劉夫人早亡, 後由丁夫人撫養),卞夫人(後來為王后)所生的次子曹丕及其弟曹彰、曹植,環夫人所生的曹衝。

曹操要求諸子既要學文,又要學武,德才兼備,全面發展。

曹操首先看中的是年歲比較小的

曹衝

(比曹丕小9歲)。曹衝五六歲時就表現出聰慧過人。孫權送給曹操一頭大象,曹操要下邊人稱一稱有多重,大象體重一般秤是無法稱的,大家很苦惱,小曹衝站出來說:“把大象放在船上,在吃水線上刻個記號,然後把大象拉下來,再用石塊一類的東西放在船上,當裝的東西達到吃水線時,再分別稱這些東西的重量,象的重量就出來了。”大家按著這個辦法很快將大象的重械稱出來。

曹衝13歲時,突然得病,醫治無效,死去了。曹操非常悲痛。

曹衝死後,曹操又傾向於立

曹植

為嗣子。

三國之曹操病亡: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曹植才華過人,文思敏捷,10多歲時,就能背誦《詩經》、《論語》及辭賦等。鄴城銅雀臺建成時,曹操率領兒子們登臺作賦,曹植很快就作成了,而且寫得很好。

214年,曹操南征孫權時,安排曹植守鄴城,對其給予鍛鍊的機會和考驗。

然而,最終勝出的卻是

曹丕

。曹丕從小會騎馬射箭,也會寫詩作文。211年,曹操以曹丕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加給曹丕承擔一些軍政任務。曹操西征時, 把留守鄴城的重任交給他,也是意在培養、鍛鍊和考察他。

217年十月,曹操稱王一年半以後,立曹丕為魏國王太子。曹丕被立太子後,竟得意忘形地一下子摟住丞相長史辛毗的脖子說:"辛君你知道我心裡是多麼高興嗎?"

辛毗回家後,把這一情況告訴了女兒辛憲英,辛憲英蔑視曹丕說:“太子是接替君王宗廟社稷的人,接替君王,不可以沒有憂戚之感;人主國家,不可以沒有惶懼之情。當了太子反而高興。這哪能得以長久呢?魏國將不會昌盛吧!”

219年十二月,孫權襲殺關羽之後,給曹操上書,歌頌功德,稱說“天命”,勸他當皇帝,自己情願稱臣。曹操讀罷這封信,出示給群僚們看,並說: “孫權這小子,想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啊!”

他說這句話一方面是指出孫權並非真意,一方面也是想看看群臣的態度。這時,文官以侍中

陳群

為首,武將以將軍

夏侯惇

為首,懂得曹操的意思,便趁機向曹操勸進。

陳群說:“漢朝到現在僅剩一個名號而已,一尺土地,一個老百姓都不歸漢朝所有,期運早已盡,歷數早已終。所以早在桓帝、靈帝時期一些宣傳讖緯的人都說 ‘漢行氣盡,黃家當興’,殿下(對王的稱呼)應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群生注望,遠近臣服。應該畏天知命,沒什麼值得謙讓的。“

夏侯惇也說:“天下皆知漢朝的氣數已盡,一個新的朝代正在興起。自古以來,能為民除害,為百姓所歸的,就可以做天下之主。現在殿下征戰30多年,功德著於黎民百姓,為天下人心所歸。 當皇帝既應天,又順民,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呢!”

但曹操考慮到自己老了,身體又有病,不能久存於人間,稱帝不一定有利,還是留給自己後輩更合適。於是他回答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意思是說即使當皇帝的時機已經成熟,自己也不當;要像周文王給周武王創造條件那樣,讓自己的兒子去當皇帝。

沒過一個月,即220年正月,曹操就病死了,終年66歲。曹操死後曹丕嗣位為魏王、丞相。

曹操臨死前留下遺囑說:“我在軍中依法辦事是對的,至於小的忿怒,大的過失,不應當效法。天下還沒有安定,不能遵守古代制度。我有頭痛病,很早就戴上了頭巾。我死後,穿的禮服要像活著時一樣。安葬之後,文武百官便脫掉喪服。駐防各地的將士,都不要離開駐地;官吏們都要各守職位。入殮時穿一般的時服,埋葬在鄴城西面的山岡上,跟西門豹的祠堂靠近,不要用金玉珍寶陪葬。”

曹操一生提倡儉約,反對厚葬,臨死時還念念不忘。由於曹操的提倡,一時造成一種風氣,有的官吏穿了新衣,坐了好車,輿論就說他不廉潔,反之,就說他廉潔。這固然是一種表面的看法,但經曹操的提倡,使過去那種奢侈淫逸的惡習,有一定改變,還是有其積極作用的。

三國之曹操病亡: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曹操死後不到一年的時間,曹丕逼漢獻帝退位,自己做了皇帝,是為魏文帝。曹魏正式建國,都洛陽,改元為黃初元年,追尊曹操為魏武帝。

曹操生前讓兒子當皇帝的願望總算實現了。

我們評價歷史人物不應看他是否當了皇帝,是否篡奪了別人的帝位,而應該看他的所作所為,對社會發展是否有利,對經濟文化的進步是否有利。

曹操一生的活動,有哪些對歷史的發展起促進作用呢?主要有:

(一)他發動的兼併戰爭,儘管也帶來了一些破壞,但結果出現北方廣大地區的統一,這適應了社會由分裂走向統一的要求,對人民生活、社會發展是有利的;

(二)他所採取的恢復發展生產的措施和緩和階級矛盾的政策,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有利的;

(三)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和貢獻,對文化的發展是有利的。

因此,儘管曹操的所作所為有其侷限性,但他在歷史上的功績,是應該予以肯定的。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三國史話》。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十多位大多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