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孫子只講了前半句,後半句怎麼解決

大家好,我們的星河講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最早是大軍事家孫武說的。他在《孫子兵法》中寫道:“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孫武是大軍事家,他的《孫子兵法》被奉為軍事上的“聖經”。他說的話,自然沒人敢說不對。但實際上,孫武只是講了上半句話,還有下半句,他並沒有講出來。下半句是什麼呢?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孫子只講了前半句,後半句怎麼解決

(孫武劇照)

首先,我們得承認,孫武這句話,用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肯定是對的。

舉個例子。宋太宗曾命三軍出征,攻打遼國,試圖收回燕雲十六州。當時在打仗之前,他就“親授陣圖”,要求軍隊在戰場上必須按照他事先佈置的陣圖來打仗。但結果是,由於所遇到的敵情情況不一樣,雖然一開始想得好好的,可是一到戰場,一切都亂套的。而將領因為不敢隨意改動宋太宗的“君命”,最終,這場仗打得非常糟糕。其中兩支軍隊打敗,本來突破陣圖限定,靈活機動打了一仗的楊業,最終也受制於陣圖的影響,變得反勝而敗。

為什麼這支宋軍會打敗呢?根本的原因,就是宋太宗不放心將領們手握兵權,害他他們在戰場上會出現擁兵自重的現象,才要他們嚴格執行“君命”。

但是,“君命有所不受”,其實更麻煩。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先來看看孫武本人。當孫武在講了這句話後,當時他就實實在在地現場試驗了一回。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孫子只講了前半句,後半句怎麼解決

(吳王劇照)

吳王為了檢驗孫武的帶兵能力,把自己的後宮們交給他,讓他把這些妖嬈的女人們,訓練成合格計程車兵。但這些后妃們在訓練中,並不聽孫武的指揮,孫武為了嚴明紀律,決定殺掉兩個隊長,以儆效尤。這兩個隊長,恰好是吳王最喜歡的兩個妃子。吳王趕緊派人給孫武傳話,讓孫武刀下留人。但是孫武卻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最終還是殺掉了吳王的那兩個愛妃。

雖然吳王並沒有報復孫武,但是對孫武卻很不爽。實際上,不僅僅吳王不爽,後世的君王們看到這個故事,估計也很不爽。因為孫武違背君命,殺掉了兩個后妃,這件事或許是一件小事。但是,如果孫武不僅僅是殺掉兩個妃子,而是舉兵造反,那不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嗎?為什麼說危險呢?

因為他們在造反的時候,並不會說自己在造反。他會說,君王身邊有奸臣,奸臣把君王蒙蔽了。君王的這個命令,是錯誤的命令,它會給整個軍隊帶來災難。所以我們不能聽“君命”。如果將軍這麼說,士兵們一定會相信,因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嘛。如此一來,可能的結果就是,將軍真的帶著軍隊造反了。

當年安祿山就是帶著軍隊這樣操作的,最終引發了全國性的災難。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孫子只講了前半句,後半句怎麼解決

(韓信劇照)

由此可見。給予將軍太大的權力,讓他們在戰場上隨意用兵,隨意“君命有所不受”,其實是相當麻煩。比如韓信,本來他是劉邦封的大將,但在帶兵打仗的時候,劉邦給予了他高度的自由,讓他完全遵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雖然韓信打了不少大勝仗,但韓信也因此成為一支獨立的力量,最終劉邦幾乎完全失去了對他的控制能力。若不是陳平獻計劉邦智擒韓信,若不是蕭何幫助呂后誅殺韓信,韓信肯定就造反做大了。

由此可見,孫武所講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其實只講了前半句。也就是說,只講瞭如何打勝仗的前半句,並沒有講君王如何控制將軍的後半句。那麼,君王應該如何才能控制將軍呢?

綜合古代成功的經驗,我認為必須要做好這幾點:

一是君臣互信。君王和將軍必須互相信任,肝膽相照。比如上面所講的宋太宗派出的那支軍隊的將領曹彬。當年趙匡胤派他出去打過仗,攻打南唐。當時趙匡胤只是給了他一把尚方寶劍,就讓他去了。最終,曹彬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沒有出任何問題。這就是君臣之間的互信,而宋太宗和曹彬就沒有互信,所以會出問題。

二是監軍制度。古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常常在軍隊中設定監軍制度。監軍代表君王,如果將軍要隨意改變命令,必須向監軍報告。監軍在現場,他明白情況,可以決定改變還是不改變。不過,如果將軍有反意,就算有監軍也不起作用。比如當年鍾會決定造反,監軍衛瓘就把他沒辦法。最後還是衛瓘組織人馬把鍾會殺掉,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三是選擇將領。君王允許將領“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首先要選擇那些忠誠有擔當的將領。如果將領不具備這樣的品質,君王不會讓他獨當一面,這樣的大臣,在古代被稱為純臣。比如唐初的時候,李世民就認為徐茂公是純臣,而單雄信不是。因此,李世民很相信徐茂公,重用他,經常派他出去打仗。而對單雄信,李世民乾脆殺掉他。

(參考資料:《孫子兵法》等)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