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病已繼位後,為何不追爺爺劉據為皇帝,而是戾太子?是怨恨嗎?

漢宣帝劉病已繼位為帝后,不但沒追尊自己的爺爺劉據為皇帝,還追諡他為“戾太子”。

要知道,戾可不是什麼好字,有罪過、暴戾之意,《逸周書。諡法解》中對於戾字用於諡號的解釋是,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這是對一個人很大的否定。

那麼劉病已為何這樣做呢?是心中對劉據有怨恨嗎?當然不是。

劉病已繼位後,為何不追爺爺劉據為皇帝,而是戾太子?是怨恨嗎?

劉病已有什麼理由怨恨劉據?他們一家的悲劇又不是劉據造成的,要恨也是恨漢武帝劉徹或小人江充才是,巫蠱之禍中,劉據一脈全是遭受無妄之災。

既然如此,劉病已為什麼不追劉據為皇帝或者給他個美諡呢?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此時還沒有追尊皇帝之父祖為皇帝的習慣。

縱觀歷史,咱們會發現,漢朝時並沒有追尊皇帝父親或祖父為皇帝的習慣。就說漢高祖劉邦,他的父親劉太公只是活著時被尊為太上皇,死後並沒有皇帝的尊號。

王莽篡漢成功後,追自己的父親王曼為列侯,母親為功顯君,祖父王禁則沒有任何追尊。還有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後也沒追尊父親劉欽、祖父劉回,劉回最高官職依然是鉅鹿都尉,劉欽則是南頓縣令。

劉病已繼位後,為何不追爺爺劉據為皇帝,而是戾太子?是怨恨嗎?

時間線再往前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君主也不會追尊沒當過君主的父輩、祖輩為君主。

這樣的大環境下,劉病已要是追尊劉據為皇帝會顯得很奇怪,再說他也沒那概念。

直到東漢末年,稱帝的豪傑們為了提高自家的身份,才開始有了追尊這種事兒。最誇張的是司馬家,司馬炎建立西晉稱帝后,不但追父親司馬昭、祖父司馬懿為皇帝,就連伯父司馬師也成了景皇帝。

之後的朝代就很盛行了,開國之君們恨不得把祖宗十八代都追為皇帝,例如李淵和朱元璋。

因而,生在那個時代的劉病已不追父、尊為皇帝,是世情如此。

劉病已繼位後,為何不追爺爺劉據為皇帝,而是戾太子?是怨恨嗎?

其二,諡號不是劉病已說了算。

既然不能追為皇帝,給個好點的諡號總行吧?對不起,劉病已做不到。

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諡,這在周朝時就比較盛行了。這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通常根據其生前所作所為來定,述說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高度概括他的生平。

《逸周書。諡法解》中記載“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可見諡號是活人對死者的評判。

諡號主要分為美溢、平溢、惡溢。顧名思義,美溢是此人生前有美德或功績,平溢多表同情,惡溢則是表明此人有惡行或品德不佳。“戾”就是一個典型的惡諡。

這裡就有個問題,劉據生前所為稱得上惡行嗎?以封建時代的標準來看,還真稱得上。古代尊崇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哪怕有天大的冤屈,都不能反抗君父的命令。

劉病已繼位後,為何不追爺爺劉據為皇帝,而是戾太子?是怨恨嗎?

所有人都知道,劉據是冤枉的,但他起兵是事實。只要有這一條在,不管理由有多充分,他都是圖謀造反的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這也是他逃跑時有人敢對他不敬的原因之一。

劉據自己也知道,一旦他起兵,就沒有了退路,只能逼劉徹退位,自己提早登基,沒有第二種選擇。因而兵敗後衛子夫自殺,劉據也自殺。

雖然後來劉徹很是後悔悲痛,又建思子臺、又建歸來望思之臺,表達對劉據的哀思,但這方面他也沒給劉據平反,實在是證據太確鑿了。

也就是說,無論劉據有多冤枉、人們對他有多同情、劉徹有多後悔,他都犯下了謀逆大罪。因而劉病已幼時才會被關在長安監獄裡。

劉病已繼位後,為何不追爺爺劉據為皇帝,而是戾太子?是怨恨嗎?

不過,站在劉據的角度,他已經被逼到絕境,要是不起兵,估計將落到扶蘇的下場。但扶蘇為什麼千百年來受到士大夫們的讚賞?正是因為他沒有反抗,才讓人覺得他有赤子之心,品行潔白無暇。

假如他像劉據一樣起兵,後世評價如何還未可知呢。

有以上這些原因,群臣給劉據上“戾”這個諡號很正常。

如果是在後世的朝代,大臣們顧忌皇帝的臉面,且人死為大,怎麼也得找個好點的諡號。但秦漢時期,人們在諡號這一方面是很客觀公正的,人是什麼樣的就上什麼樣的諡號,不太講究為尊者諱。

況且劉病已初登大寶,得在權臣霍光手底下討生活,腰板不直,強勢不起來,只能認了。

霍光死後,劉病已掌握實權,為啥不改劉據的諡號呢?很簡單,站在皇帝的角度,他不會贊同太子起兵。

劉病已繼位後,為何不追爺爺劉據為皇帝,而是戾太子?是怨恨嗎?

所以,劉病已對爺爺劉據沒有什麼怨恨,不尊為皇帝是因為沒這習慣,上諡號“戾”則是因為劉據的確起兵了,而那時在諡號方面又比較客觀,劉病已無能為力。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