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才是漢民族服飾?其實歸納起來就這四點!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五十五個是少數民族,且都有其風格鮮明的民族服飾,但唯獨佔人口大多數的漢族,沒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服飾,這是為什麼呢?

到底什麼才是漢民族服飾?其實歸納起來就這四點!

這主要是三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漢民族的服飾在各個朝代都有所變化,沒有形成統一的樣式。第二,自從清朝入關,實行

“剃髮易服”

政策後,漢民族的服飾只能在寺廟道觀、戲臺、葬禮等特殊場合使用,讓其出現了兩百多年的空白期。第三,就是建國後隨著現代服裝,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使傳統民族服飾的使用變得更加困難。

但隨著最近這些年,國家經濟的繁榮和傳統文化的逐漸復興,傳統民族服飾被重新重視起來。2001年來中國參加APEC會議的各國領導人,一起穿上“新唐裝”的照片,在國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但“新唐裝”是根據清朝“馬褂”設計而成的,和真正的唐朝服裝根本沒有任何關係,這也讓許多人都暗暗堅定了,要復興傳統民族服飾的決心。

2003年11月22日,位於鄭州的青年

王樂天

,穿上了和朋友在工作室,親手縫製的漢代服飾,走到了二七塔下的商業街上,吸引了很多人注意並登上報紙,媒體將他稱為

“當代漢服上街第一人”

。王樂天的行為,很快在網上引起熱議,學術界也開始重視起來,並逐漸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漢服研究者,他們對“漢服”進行了重新定義,並且對其服飾特點進行了梳理總結。

到底什麼才是漢民族服飾?其實歸納起來就這四點!

“漢服”原本指漢代服飾的意思,這兩個字最早出現在西漢著作《獨斷》中,其記載為:“通天冠,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禮》無文”。學者們透過研究,把它的概念引申為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將其稱“漢裝”、“華服”、“華夏衣冠”。在時間上也將其擴充套件至,上起黃帝即位,即《易經》記載的: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下至明末的約四千年。

至於漢服的特點,學者們透過對各朝代服飾的比較研究,將其歸納為四點即:

“交領右衽”

“寬衣廣袖”

“繫帶隱扣”

“上衣下裳”

。那麼這幾個特點都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交領”就是領口的衣襟,要左右相交於胸前中線。“衽”就是衣襟,“右衽”指左側衣襟在上,壓住右側衣襟。雖然在漢服的發展中,也出現過“直領”和“盤領”(盤領也是“右衽”,只是領口不相交,而是圍著頸部盤至右側),以及個別的“左衽”,但從商朝開始,4000多年間,

“交領右衽”

一直是漢服的主要款式。

到底什麼才是漢民族服飾?其實歸納起來就這四點!

其次,就是

“寬衣廣袖”

。東漢著作《釋名·釋衣篇》解釋:“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區別於西方立體貼身剪裁的緊身穿衣風格,中國人習慣平面剪裁,穿寬鬆的衣服。中國傳統的漢族服飾,基本上都是寬衣廣袖,這樣即不拘束身體,又顯得雍容大度、莊重、典雅,且不失飄逸靈動。在唐代畫家吳道子的畫作中,人物衣帶有如被風吹拂,人稱“吳帶當風”,將寬衣廣袖的飄逸美感,展現得淋漓盡致。

再次,

“繫帶隱扣”

也是漢服的特點。漢服的衣服一般沒有釦子,而是用繫帶以固定衣服。一般漢服有兩對帶子,在左右側腋下,和左右衣襟各有一對,穿衣時將兩對帶子分別打結繫住,用以固定領口,還有就是在腰上,要繫上寬大的腰帶。

最後就是

“上衣下裳”

,《釋名·釋衣裳》解釋:

“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今天出席重要場合,人們習慣穿西服,但在中國古代,出席隆重儀式時,君主和百官的正式禮服,都是“上衣下裳”,就是上身穿衣,下身穿裳,這裡的裳,讀cháng,指裙子。在日常生活中則穿“深衣”,“深衣”就是把上衣和下裳連在一起,《禮記》記載其長度為:“短毋見膚,長毋被土”,即短不能看到面板,長不能拖到地面。

到底什麼才是漢民族服飾?其實歸納起來就這四點!

當然,除了以上四點外,漢服在紋飾、顏色、面料、文化內涵等方面,還有很多非常獨特的特點。但在漢服缺失兩百多年後,又有眾多風格的情況下,只要能概括出其基本風格,離實現漢服復興就不會太遠了。相信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人有能力也有智慧,一定能讓漢服重新為大眾所接受,成為中國一張靚麗的名片。

學習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

這裡是德泉國學堂,感謝您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