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古詩課》「26」斜風細雨不須歸

漁歌子 【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清明節的時候,總要回老家去祭祖。老家生態保持得不錯,村口有一座低矮的山,山上停滿了白鷺。這些優雅的鳥兒,在田野和漁塘裡悠閒地漫步,好像知道我們並不會拿它們怎麼樣。

10分鐘《古詩課》「26」斜風細雨不須歸

(1)詩人生平

張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祖籍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先世因“不忍坐視民患”,棄官隱居。

張志和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明經及第,先後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後有感於宦海風波和人生無常,在母親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棄官棄家,浪跡江湖。唐肅宗曾賜給他奴、婢各一,稱“漁童”和“樵青”,張志和遂偕婢隱居於太湖流域一帶,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漁樵為樂。

張志和可以說是做到了隱士的極致,真正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生活。我認為中國的隱士有兩種,一種是真的閒雲野鶴不問世事的,比如陶淵明,另一種是接著隱居揚名以釣文王的,比如諸葛亮。

張志和看起來是第一種隱士的最高境界。因為他太出名了,皇帝都牽掛他,還給他送奴僕。以至於地方官到任之後都會與他交好,讓他的隱居生活充滿保障。

(2)回到《漁歌子》

首句寫了地點。西塞山到底是哪裡呢?有兩種說法,有說是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也有說是在湖北省黃石市。史傑鵬老師認為第一種說法比較可信,因為當時張志和在太湖流域隱居,多半不會跑去湖北吟詩的。而且張志和的《漁歌子》一共有5首,其他四首寫的都是太湖、松江的風光,沒道理這一首跑去湖北了。

第二句“桃花流水鱖魚肥”不僅寫了風景和飲食,而且點明瞭時間。這裡有個典故,每年農曆三月,桃花盛開的時節,春水猛漲,稱為桃花水。鱖魚,一種肉質鮮美、沒有小刺、比較昂貴的淡水魚,在農曆三月的時候特別肥美。

10分鐘《古詩課》「26」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既是寫實也是言志,跟蘇軾那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有點相似。戴著斗笠,披著蓑衣,略有小雨也遊興不減。

史傑鵬老師個人的觀點是這首詩比較平常,說不上哪裡特別好,景物描寫也一般,只不過裡面展露出來的平淡閒適的生活態度讓人羨慕。大多數人囿於生活境況或者貪慾,沒法像張志和那樣悠閒度日,於是就特別嚮往這樣的生活。

但是史傑鵬老師也指出了隱居生活需要有的必備條件。張志和之所以能這麼舒適地隱居,而不至於像陶淵明那樣辛苦躬耕,一個是因為家境優越,不愁生活來源,另一個是因為皇帝看重,沒有人會欺負他。從心境上,張志和年少成名,也做過官,人生該經歷的都經歷過了,過盡千帆再去隱居,能夠有平和無爭的心態。

至於普通百姓,這桃花流水、斜風細雨的打魚生活,是他們日復一日必須經歷的謀生過程。對他們來說,美景早已司空見慣,生活的重擔才是他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10分鐘《古詩課》「26」斜風細雨不須歸

10分鐘《古詩課》「26」斜風細雨不須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