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自我內耗,可以這樣進行思維管理

晚飯後,兒子非常自然地拿起手機去了廁所。半個小時了還沒出來。這不是在廁所裡玩遊戲,難道是在廁所裡思考人生嗎?

我心底的火噌的一下子就上來了:“還不快出來!作業寫完了嗎?”

停止自我內耗,可以這樣進行思維管理

“這就出來了!”兒子回答。5分鐘過去了,廁所裡的門還是緊閉。我的怒火越燒越旺,語氣更加生硬:“再不出來,把手機給摔了!”一場親子戰爭隨即爆發。

這個場景經常在家裡上演。媽媽視手機為洪水猛獸,兒子視手機為心愛寶貝。

媽媽滿腔怒火,為什麼孩子就不知道好歹放下手機專注於學習呢?兒子滿心委屈,學習了一天太累了,好不容易休息一會兒,可以玩玩手機,放鬆一下。往往兩雙方吵得不歡而散。

直到讀了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誰說我不可以》,才知道我並沒有以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式來處理這件事情,而是隨意發現自己的怒火。

停止自我內耗,可以這樣進行思維管理

兒子看手機的行為刺激了我,我瞬間的反應就是發怒,其實在看到孩子的這種行為和我的反應之間,還有一個緩衝地帶。

維克多·弗蘭克爾認為:“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存在一個空間,我們可以在這裡行使選擇權,決定自己如何反應。我們的反應中包含著我們的發展和自由。”

發怒是不由自主地無意識的一種反應。《誰說我不可以的》作者傑奎琳·庫彭認為,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對受到的刺激作出反應,而不是任由大腦自有反應,我們就能獲得內在的自由,從而從刺激反應的自動迴圈機制中解放,然後選擇更好的應對方式。

停止自我內耗,可以這樣進行思維管理

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自我消耗,正在耗費著我們大量的精力,不由自主地主導著我們的思維、認知和信念。

德國心理教練,自我效能專家兼教練傑奎琳·庫彭,將這種自我內耗時的破壞行為稱為自我破壞。比如說自己想要減肥,卻下一頓飯中狂吃;想要讀書卻,玩起了手機;想要早上去運動,卻頻頻給自己找藉口,比如說晚起床晚了,找不到運動鞋等。當我們定下一個計劃還沒有開始實現的時候,內心的小人卻開始自我破壞,阻擋了我們朝目標與計劃前進的步伐。

那麼如何停止這種自我破壞,走向自己想要的生活。傑奎琳·庫彭將自己的研究與臨床經驗寫進了《誰說我不可以》一書中。他講是我破壞產生的原因以及解決方式,以平實的語言,可即學即用的方法,來解決自我破壞的難題,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個堅定自信,自由而快樂幸福的生活。

停止自我內耗,可以這樣進行思維管理

首先要學會有意識地自我察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接受自己的情緒,然後問“自己我現在感覺到了什麼?”這樣的練習可以確認提高注意力。“我現在在想什麼?”站在自我觀察的角度理清思維。“我現在有什麼感覺?”這是用處理情緒,培養情緒控制力的方式。“我現在要說什麼?”用有意思的語言表達,增強表達能力。“我現在要做什麼?”提醒我們果斷行動,養成立即行動,拒絕拖延的習慣。

如何養成自我察覺的習慣呢?就是透過認知、思維、感覺、語言和行動五大要素來進行,自我察覺,終結自我破壞的模式。

停止自我內耗,可以這樣進行思維管理

然後培養積極思維能力,讓我們的思維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

那麼如何確定思維的意識呢?或者給出了一個非常好用的方法,那就是確定思維的位置。

分別從時間層面、現實聯絡層面,視角層面和框架層面來確定思維的位置。當確定好了思維的位置以後,就能更有效地引導我們的思維,使感受好轉。

比如說前邊我看到孩子玩手機會很生氣,這個時候的時間落腳點是在當下。我為什麼會生氣呢?是因為怕耽誤了他的學業,這時候我是站在未來,對未來有一種不確定的恐懼。我看到的是他玩手機這一行為,這是關注到了細節。也就是視覺層面,而沒有站在更高的層面看他這一天的生活狀態。我將玩手機做了一個不可能的框架,就是說只要玩手機一定會影響學習。原來的思維模式將我框在了一種消極的方式。

停止自我內耗,可以這樣進行思維管理

有了這四個思維位置後,就可以有效引導自己的思維,避免被無意識的自發奮鬥行為所控制,從而有效理性地解決問題。

《誰說我不可以》,是一本有效的可以解決自我破壞、自我內耗一本手冊。透過對日常我們沒有意識地的一些行為進行拆解,提供了一些拿來即可應用的方式和方法,每個人用自己的積極思維意識來主導自己的生活,過上我們自己想要的獨立自主的生活。

(以上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