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曆史名人 之一 帝堯

堯,又稱唐堯,大約是公元前2377年~公元前2259年間的人,上古五帝之一。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

帝嚳

之子,祁姓,名放勳,原封於唐,故稱陶唐氏。

在萬國爭雄的亂世,他團結親族,聯合友邦,征討四夷,統一了華夏諸族,被推舉為部落萬國聯盟首領。帝堯在主政期間,派神箭手羿射日,派

治水,並且制定曆法,推廣農耕,整飭百官。晚年,堯禪位,由舜繼天子位。

[4]

禪位二十八年後,堯病逝於

雷澤

(今山東

菏澤

),安葬於

谷林

(山東鄄城),諡號為堯,被

司馬遷

視為“最理想的君主”。

堯執政初期,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非常鬆散,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所以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

奴隸制國家

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堯處於原始社會,堯小的時候河水水平面覆蓋了山西省中部,僅有山地丘陵等適合人類居住,堯帝治理水平面有功而當上了天子,河水治理後形成了兩個大的湖泊,昭餘祁澤和晉陽湖。

山西曆史名人 之一 帝堯

網路圖片,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堯當政後依然住茅草屋,喝野菜湯,穿用葛藤編織的粗布衣。時刻注意傾聽

百姓

的意見,在簡陋的宮門前設了一張“欲諫之鼓”,誰要是對他或國家提什麼意見或建議,隨時可以擊打這面鼓,堯聽到鼓聲,就立刻接見,認真聽取來人的意見。為了方便民眾找到朝廷,他讓人在交通要道設立“誹謗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民眾有意見,可以向看守人陳述,如果來人願意去朝廷,看守人會給予指引。堯經常說:“如果有一個人捱餓,就是我餓了他;如果有一個人受凍,就是我凍了他;如果有一個人獲罪,就是我害了他。”

唐堯當政初期,天文曆法還很不完善,百姓們因為不知道四時變化而經常耽誤農時。為了掌握氣候的變化規律,他派

羲叔

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並參考火星的位置來校正;派

和仲

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觀察日落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秋分,並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派

和叔

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並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二分、二至確定以後,堯決定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曆法和四季的關係,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由此可知,古人將帝堯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史載堯之功臣九人,或說十一人,可謂人才濟濟。但他唯恐埋沒人才,也有遺賢。所以他還常常深入窮鄉僻壤,到山野之間去尋查細訪,求賢問道,察訪政治得失,選用賢才。

傳說堯由龍所化,對靈氣特為敏感。受滴水潭靈氣所吸引,將大家帶至此地安居,並藉此地靈氣發展

農業

,使得百姓安居樂業。為感謝上蒼,並祈福未來,堯會精選出最好的糧食,並用滴水潭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雜質,淬取出精華合釀祈福之水,此水清澈純淨、清香幽長,以敬上蒼,並分發於百姓,共慶安康。百姓為感恩於堯,將祈福之水取名曰“華堯”,這也是最早的制酒傳說。

唐堯初都

太原

,在太原築有唐城,所以太原有了“唐”和“唐國”的古名。唐是一個會意字,基本意是:大話、豪言、命令;引申意是:道德至大之人所講的話、釋出的命令,堯就是這樣的人傑。古稱“唐”的地名至少有三處,諸如河北之“唐”,太原之“唐”,山西晉南之“唐”,都是因唐堯多次遷徙,曾經定居那裡而得名。

堯和堯的部族在太原居留一個時期之後,留下了自己的裔族,沿著汾河南流的方向繼續遷徙,最終落腳於臨汾盆地———平陽。

堯在位70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

他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兇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嶽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嶽推薦了舜,說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係處理得十分妥善,並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後再行決定。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舜。

堯廟

位於山西省臨汾市秦蜀路南端,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堯廟原建於汾河西岸,

晉元康

時遷徙汾東,唐

顯慶

三年(685年)遷到現址,距今已1300餘年。歷代均為國家級祭祀之所,清代以前每年的4月28日在此舉行祭堯儀式並逢廟會,康熙帝巡幸堯廟時,定為皇會,屆時中國各省、各族及海外炎黃子孫紛紛前來謁祭,廟會之盛為華北之冠。

文章如果還看得過眼,就請賞小可一個贊吧!大恩大德,沒齒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