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牧青:古文字楊字楊姓略釋及甲骨文非卜辭說

楊牧青:古文字楊字楊姓略釋及甲骨文非卜辭說

今大量發掘於安陽殷墟的甲骨文,不是殷商時期人凡事崇尚鬼神、迷信占卜而形成的卜辭文字,它是商代中晚期對自己的“王朝”社會狀態,包括軍事、律令、醫療、天文、方國、地理等用“龜甲獸骨”契刻的一種記事記錄文字,是對當時的歷史檔案資料儲存的另一種形式。史料《尚書》載:“唯殷先人,有冊有典。”冊與典是不同的圖文記錄形式。按說,唯殷先人,不僅有冊典,也有甲骨、青銅、玉石等不同的圖文記錄載體啊!

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它是我們現行漢字的早期肇始階段,周代繼承並革新,體現了中國人先祖的智慧結晶。

甲骨文字自1899年引起國人的重視面世120多年以來,在舊有的王朝君權綱常傳統的金石訓詁學思想主導下,加之當時西風勁吹與時代革變,或受宗教神學觀念影響,或受西方人制定的文明標準左右,對中國人先祖的文化與傳承進行誤解,甚至錯釋,抑制扼殺,透過社會狀態的原始、奴隸等性質的劃分,偏差的、錯誤的糾纏、混淆於“龜卜法”之中,認為我們的先祖就是那樣的愚昧、落後、原始而凡事崇尚鬼神、迷信占卜。

在今天看來,把甲骨文性質定義於占卜性質的卜辭文字,顯然是不對的,是對華夏先民的文字智慧的一種錯判!(可參閱本號內《楊牧青甲骨文非卜辭說》的相關文稿)

楊牧青:古文字楊字楊姓略釋及甲骨文非卜辭說

上圖是我拜題的書法作品<古楊侯國>四字,第二字甲骨文“楊”,木,立杆、立標,表象監測義。最早的昜(讀音yáng)字,甲骨文是沒有左邊木字形符的,僅“昜”字形。

這個“楊”字一直以來 “以楊樹為圖騰”的解釋是不對,是不符合文化史學觀的科學邏輯推論關係,各種文字都是錯傳的,現應予以糾正。

至於讓我們以師禮敬的著名文化學者王大有先生(1944-2020年5月4日)提出的“楊”是兵主蚩尤之說,多奇談妙思,有益啟發罷了(見其所著《中華姓氏圖騰始原》第52頁)。

楊牧青:古文字楊字楊姓略釋及甲骨文非卜辭說

上圖:如今常見的這個“楊”姓氏圖符就是王大有先生原創作品,序列在姓氏的第6位。

我們中國的“古文字”形體和“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觀鳥獸之跡,體類象形而制文字”的古人造字幾個法則已經告訴我們:

老楊家始祖是立木監測太陽執行的天文官而命名為楊姓的。

當然,這也是我近幾年透過研究、破解“甲骨文字”才發現的,才明白的!

從文字的傳承天文、人文角度分析,以我的古文字破譯法,可以推證出

“楊姓”應是上古黃帝的姬姓氏族出的後裔在唐堯時期的欽天監式的人物,所以才稱為“昜”。

這樣一來,古“昜”字天文屬性就與陶寺觀象臺遺址考古的人文屬效能對應上了,也等於是將“楊姓”以文獻記載、出土器物的“史料”佐證下從西周初年再向前追根溯源兩千多年!

按,“唐堯”時期距今約4300年至4500年左右(參考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給出的“夏朝”時間為前2070年。史說“堯、舜、禹”三代相連續,即:禹夏前為虞舜,虞舜前為唐堯。今又新說,其內的“虞”估計存在時間更長,應屬於“舜”的大族群。參見本號內《楊牧青:堯王行跡考》一文)考古發現,陶寺遺址時間為前2300年至前1900年。唐堯/陶寺的區域在西周時屬於唐、晉之地,即史載:

姬虞封唐,再稱晉侯。

《史記·晉世家》:晉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與叔虞母會時,夢天謂武王曰:“餘命女生子,名虞,餘與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

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於。唐叔子燮,是為晉侯……自唐叔至靖侯五世,無其年數。

由是,也明白史料記載:西周早期為什麼要在唐、晉之地初封“楊邑”(唐叔虞次子楊杼封於楊),西周晚期再為“楊侯”(周宣王封其子尚父為楊侯,建立楊國),春秋時期晉武公子伯僑封於“楊”,此為史稱“

三封楊邑

”。之後,再置“楊縣”(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置楊縣,西漢屬河東郡。)後來歷經兩漢至隋代。

隋末李氏興兵因隋朝楊氏王朝之故,將“楊縣”改為“洪洞”之名(楊縣,隋初屬晉州,大業三年/607年屬臨汾郡,隋恭帝義寧元年/617年,被隋王朝所封的“唐王”李淵、李世民父子推翻僅用了7個月年號的隋恭帝楊侑王朝,上追唐堯,又承王封,故國以“唐”為立)。

同時,也能明白:宋時楊家將府邸為什麼叫“

天波楊府

”以及楊令公(楊業)出生的地方叫“神木”(古名“麟州”)和宋、楊、趙三者之間為什麼能夠演義出那麼一段可歌可泣的楊家將故事的原因,而且演義中“大破天門陣”時又是穆桂英要使用“降龍木”之故了。

因為從“昜”到“楊”、從“堯”到“唐”、“晉”以及從“宋”到“趙”都與“天文官”有關係。從符號到圖紋,再到文字,中華文化的血脈萬年以來從未中斷,華夏人的智慧在這些古文字已有所明證!

見下圖:

楊牧青:古文字楊字楊姓略釋及甲骨文非卜辭說

楊牧青:古文字楊字楊姓略釋及甲骨文非卜辭說

楊牧青:古文字楊字楊姓略釋及甲骨文非卜辭說

甲骨文看,“昜”字,是一個由日、丅組合的表意字,日,明顯的表意太陽;丅,為示、為祖,表意恭敬上天之義。到了西周金文時,“昜”表意形符象日影下垂下照之義,並開始增加了“木”字形符,為進一步說明這個字的本義是什麼。上囗下丅的“昜”字是另一種寫法,表義是在“壇城”上的意思。

古人造字、古人命名都是“參天鑑地”的,不會按著“宗教神學觀念”胡日鬼的,中國人的先祖是很聰明智慧的,是懂科學的,是符合自然法則的,是明白天、人、地、時、空“五位一體”的宇宙法則的。

我在創作<古楊侯國>時此“楊”字時,以甲骨文意象為先入,兼顧甲骨、金文形體且又表明“楊姓”,故作了“木+昜”的組合形體書寫。今,訖望海內外六千萬楊氏兒女明正如示如悉!

楊牧青:古文字楊字楊姓略釋及甲骨文非卜辭說

上圖:書法“楊”字,楊氏家人遍及海內外,家業興旺,人脈廣博,為中華民族發展做出很大貢獻。丙申楊牧青書。

楊牧青:古文字楊字楊姓略釋及甲骨文非卜辭說

上圖:《楊姞壺》銘文“楊姞作羞醴壺永寶用”。該器是1993年9月開始在曲村-天馬晉侯墓地發掘出土,曲沃北趙村晉侯墓地64號墓為晉穆侯及其二夫人合葬墓,位於曲沃喬山南麓10公里開外的山前地帶。《楊姞壺》的出土,補上了典籍未記載楊國曆史的缺失,堪稱重大發現。這一組墓地的發掘,也成為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古楊侯國,是黃帝25子12姓之一姬姓的一個封國,在今山西洪洞縣(涉及臨汾、浮山一帶。)唐堯、虞舜、夏禹、商朝、西周初期一直存在,後來被晉國所滅。《國語·晉語四》:“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巳、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

史籍上對西周、東周時中國存在的諸侯國有一次比較全面的記載,在《國語•鄭語》中,史伯對周宣王之弟鄭桓公友說:“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北有衛、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魯、曹、宋、滕、薛、鄒、莒。”在這諸多國家中,“楊國”一直被史學家認為在山西的洪洞縣境,今天我們稱之為<古楊侯國>,是“楊姓”主要的起源處。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多友鼎》《四十二年逑鼎》《楊姞壺》都有記載。

其中,1980年,陝西長安縣斗門鎮下泉村村民在河邊挖沙時挖出了一件國之重寶《多友鼎》,該鼎279個字的銘文記述:某年十月,獫狁大規模侵犯西周境內,大片土地被侵佔,威脅到京師的安全。於是周王令武公派遣“多友”率兵抵禦,雙方激戰半個月,在採阝、龔、世、楊冢等地多次大戰,殺敵350餘人,俘獲23人,繳獲戰車127輛,將獫狁逐出周境內,並救回了被俘虜的周人。武公將多友的戰績轉告給了周王,於是周王賞賜給多友包括青銅在內的若干財物,為了感謝周王,也是為了紀念這次勝利,多友便把周王賞賜給他的銅器鑄造成鼎,作為宴請賓朋好友的器具。《多友鼎》沒有具體年代,透過研究得知,此事發生在周宣王的父親周厲王時。

一一記於水墨京津冀、水墨巴蜀、水墨華山、水墨三晉·楊牧青書畫文化行暨晉隴文旅科創123+5實施計劃″推進途程中。

相關閱讀:

“古楊侯國”專案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楊·忠厚義·大江奔流 青史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