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毓中在易俗社所演的新戲和舊戲

劉毓中在易俗社所演的新戲和舊戲

易俗社是新型班社,由文人主導,帶有強烈的社會改良氣息。在劇目選擇上較為嚴苛,所演傳統劇目基本上以李桐軒所編的《甄別舊戲草》為總綱,《甄別舊戲草》將傳統劇目劃分為三大類,即可去、可改和可取之戲,易俗社常演的一些傳統戲如《春秋配》《烙碗計》《忠義俠》《春秋筆》《蝴蝶杯》《寧武關》《苦節圖》《忠孝圖》《南天門》《廣寒圖》《滿床笏》等即在“可取”之內,其他則是一些武戲,主要取材於《水滸》《彭公案》等俠義小說。以上的傳統戲雖然在易俗社有演出,但不是主流,易俗社的劇目主要以自己所編新戲為主,這些新編劇目帶有濃重的說教性質,這與易俗社的辦社宗旨是一脈相承的。從藝術上論,由於這些新戲過於注重故事內容,往往違背戲曲的創作規律,大部分新戲情節內容繁瑣冗長,很不利於藝術內容的展開,因此,在易俗社看戲基本上是本著看故事去的。易俗社在整個民國期間,創作劇目達600餘本,但流傳下來的只有寥寥數本,也是由於劇目缺乏藝術性所致。

早期戲報↓

劉毓中在易俗社所演的新戲和舊戲

劉毓中在易俗社所演的新戲和舊戲

由於教練都是演舊戲出身的,所以在訓練學生時也是拿舊戲開蒙的,如劉毓中,啟蒙則學過《走雪山》《寧武關》《忠義俠》《殺驛》《破寧國》等戲。從1916年開始至1925年,10年時間內,劉毓中出演易俗社新舊劇目約在100出左右,其中相對戲份較重的新戲主要有:

劉毓中在易俗社所演的新戲和舊戲

以上的這些劇目,多以小生、小旦為主,鬚生的正戲很少,僅《雙詩帕》《大孝傳》幾齣。這一時期,易俗社最享盛名的演員首推劉箴俗,次者為劉迪民、沈和中、蘇牗民、路習易和馬平民,此六人合稱“易俗六君子”,易俗社的新戲基本由上述六人擔綱主演,其餘如劉毓中、王安民、李健民、楊啟華等,均系主要配演。

劉毓中在易俗社所演的新戲和舊戲

▲ 劉毓中《殷桃娘》飾霸王

在這些配角中,有兩出劇目為劉毓中贏得了聲譽,一出是《殷桃娘》,首演於民國九年(1920)十月,劉箴俗去殷桃娘,劉迪民去虞姬,沈和中去韓信,閻振國去劉邦,劉毓中去霸王。該劇為改良新戲,服裝、道具、化妝皆不同於舊戲,霸王一角以紅生應工,揉臉,黏須,穿改良盔甲,在表演上生、淨並用,比較新穎,時報評“去霸王者為劉毓中,唱工做工武工一切皆佳妙”,他因此劇得到一個“活霸王”的徽號,挑班以後還排演過。另外一出是《韓寶英》,首演於民國八年(1919)二月,劉迪民去韓寶英,劉毓中去石達開。這齣戲石達開的唱不多,唯有一大段文言文唸白,極見功力;後部有開打,劉毓中因有《寧武關》的底子,演起來駕輕就熟,邊式好看。劉毓中極珍視這齣戲,在85歲高齡時還粉末登場演出過“議婚”一場。

劉毓中在易俗社所演的新戲和舊戲

總體而言,劉毓中在易俗社的新戲上成就有限,真正讓他躋身名伶行列的,是他演的傳統劇目。從民國八年(1917)至十九年(1928),所演傳統劇目主要有《烙碗計》《拆書》《忠義俠》《蘆花河》《趕坡》《殺驛》《盤門》《掛畫》《釋放》《八件衣》《廣寒圖》《賣畫劈門》《走雪》《放飯》《逃國》《觀音堂》《爭先鋒》《暗贈金》(去蘇秦,沈和中去張儀)、《機房訓》(去薛保)、《黃鶴樓》(去劉備)、《刮肉奉君》等,此中以《烙碗計》《忠義俠》兩劇演出最多,以後凡二十年中,此兩劇亦為劉毓中演出最多之劇目。

劉毓中在易俗社所演的新戲和舊戲

張振秦《劉毓中藝略》節選

編輯/劉軍 稽核/楊瑤 終審/李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