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集體化與分田單幹

農業集體化和分田單幹是兩種不同的組織方式,要說到底哪一種方式是最好的,恐怕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答案。只能說兩者都有優勢,也都不足之處,這種說法才是比較符合事物客觀規律的。

農業集體化與分田單幹

集體勞動

集體化可以統籌安排很多事,未雨綢繆,在集體化的組織構架內,有些當前不產生直接效益的事情,但是從長遠看可以有比較明顯的效益的事情是可以被直接安排下去的。一大塊耕地需要灌溉,灌溉設施是必須提前修建到位的,在集體化的組織下派一部分人去修水渠、打水井,然後購置水泵等。修水渠、打水井的人他們去勞動的時候,集體是必須付給勞動報酬的,但是他們所付出的勞動當前是看不到一點效益的,所修的水渠、所打的水井惠及的土地面積往往是比較大的,這就是基礎性工作。具備基礎之後還必須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進行不斷地維護和升級改造,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長期使用。

如果把這一大片土地分給多家農民去耕種,需要修水渠、打水井的話存在意見不統一現象是完全可能的,最後能夠付諸實施的條件只能是大家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平攤,這是比較好的結果。但是農業基礎設施普遍是比較脆弱的,在生產過程中需要經常進行維護,到維護的時候往往又會出現不同的意見,最後導致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從而使水澆地變成旱地,又走了靠天吃飯的老路,這種現象在分田到戶後很多地方都有過。

集體的隱形資產和人情,農村實行集體化的時候,並不是集體把所有收入都不折不扣地分給了社員,而是必須進行集體積累,發展集體事業,同時還必須承擔很多社會責任。社員家的娃娃去大隊的學校上學,一學期僅僅只交了塊兒八毛錢的費用,連學校的日常開支都不夠,學校憑什麼運轉呢,靠的是集體收入做支撐。無論家裡有沒有孩子上學,集體在分配之前就把錢已經提留了,社員收入覺得有點低,這是正常的。

農業集體化與分田單幹

現代農業

生活勞動每天都在一起,生產隊幹部也是一般社員,互相之間的關係都是非常熟悉的,在處理一些事情時難免會出現人情面子,維護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個人關係,受損失的只能是集體。

分田單幹就不同了,自己的事完全由自己做主,集體承擔的事情需要花錢時,往往需要農民個人拿自己的收入去支付。那些年農村出現的民辦教師工資、民兵訓練等費用都是從農民賣糧款中扣除的,農民自己賣糧,村集體進行結算,其目的就是要把集體花費從農民身上扣回來。農民的直覺是收入不少,但是真正落到自己手上的未必就很多。只是在生產勞動中的人情面子關係不存在了,自己地裡的活,如果自己不幹是不行的,別人不可能會免費無故地去幫你幹活。

農業集體化與分田單幹

農村學校

再往後是國家把農村很多負擔主動承擔了起來,比如學校變成了公立學校,教師工資全部納入到了財政等,從此農民的負擔才真正的得到了減輕,只是這些做法同分田單幹沒有直接的必然關係罷了。

集體有集體的優勢,單幹有單幹的優勢,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實力的增強,國家給予農業的補貼越來越多了,這是大家都應該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