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西方傳教士對明清戰事的一些看法

本文簡單地講講西方傳教士對明清戰事的一些看法。

明清戰爭的親歷者、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在《韃靼戰紀》中稱:韃靼人所經之地,都給人心造成很大的恐慌,兵士和百姓拋棄家室,留下空城給韃靼人佔領。人們知道韃靼王的作風,凡進行抵抗,就予以燒殺破壞,但投降的只進行搶劫,饒居民不死,並善待他們。在談到“揚州十日”時,衛匡國說:“全城遭到了洗劫,百姓和士兵被殺。韃靼人怕大量的死屍汙染空氣造成瘟疫,便把屍體堆在房上,城市燒成灰燼,使這裡全部變成廢墟。”在談到杭州的潞王投降後,衛匡國說:韃靼人殘忍的屠殺了潞王的軍隊,很多人在逃命時淹死。他還提到,清軍摧毀福建建寧城池後,進行屠城,再縱火焚燒,把全城化作灰燼。

不過,即便這樣,韃靼人的國家仍不鞏固,反因經常的叛亂而時時處於危險境地。他就舉了金聲桓和李成棟的例子。接著他又再次提到,韃靼的習慣是,凡投降者均可得到寬大,但抗拒後才投降的城,韃靼人卻絕不留情,更不曾寬恕投降又叛變的城市。衛匡國還提到,韃靼人稱中國人為“蠻子”。他評論說,這是征服民族對被征服民族的輕視及嘲笑。在後面,衛匡國依然有類似的記述,如在對廣州的洗劫中,到處都能聽到清兵“殺!殺死這些反叛的蠻子”的喊聲。

衛匡國也同樣提到了剃髮。不過在髮式上面,他和帕萊福講的有點不太一樣。他說,韃靼人剃光頭髮和鬍子,僅留下髭,讓它長長的,並在腦後勺紮根辮子,精細編織,自然垂在肩下。後面衛匡國又詳細地提到,中國人愛護自己的頭髮和服飾,尤勝於愛戴他們的國家及皇帝,為此而英勇鬥爭。所以他們寧死丟掉腦袋,也不願遵行韃靼風俗。在講清軍征服江南時,衛匡國還提到,浙江南部的城市就是因為韃靼人公告百姓剃髮,士兵和市民都拿起武器,為保護頭髮拼死戰鬥,勝過保衛皇帝和國土,不僅把韃靼人趕出城,還把他們趕到錢塘江邊,甚至趕過江,殺死很多人。後面他還說,很多人為保衛神聖的頭髮,從大陸投奔魯王。

漲知識:西方傳教士對明清戰事的一些看法

衛匡國,原名馬爾蒂尼(1614年-1661年),天主教耶穌會義大利籍傳教士,漢學家。

順治後期到中國的比利時傳教士魯日滿,在他寫的《韃靼中國史》中提到

明人抵抗失敗的原因

時,也有和《韃靼征服中國史》類似的記述,即:

安逸遊樂、棄武從文、不事征戰、缺乏朝氣、花叢月下、生活糜爛。

說了這麼多,意思還是重文輕武。魯日滿還說他們是缺乏武裝和鬥志的孩子,而且他們痛哭流涕地承認自己遭受奴役。大概這時某些明遺民已經在後悔了,就向傳教士表達了懺悔之意。

同樣是順治後期進入中國的西班牙傳教士閔明我,在《上帝許給的土地》中說,“投誠的受到善待,抗拒的則不可避免遭到毀滅”。還專門引述了以色列的《申命記》,說猶太人也這麼幹。接著就說,這讓中國人很恐懼,一聽見韃靼的名字就害怕,堅固的城池一見十個或一打敵兵就會投降。在提到潞王投降後的下場時,閔明我還發表議論稱:對韃靼來說這是多好的機會來向一個高尚的靈魂顯示恩慈!但他,也就是潞王,遇到的是一個野蠻殘酷的民族,他們不僅毀滅王侯,還屠殺所有計程車兵,無數的逃亡者溺死在護城河裡。這和衛匡國的說法倒是一致。中國的戰亂讓閔明我感慨,這個大帝國所遭受的騷亂和災難一言難盡。最後閔明我表示,暴行不能持久,沒有人能夠永遠施暴!可以說,他對韃靼人的厭惡和對明人的同情之情是躍於紙上啊。閔明我在書的增補中還特意強調,韃靼人比中國人本身更可怕,更猜忌,他們不關心外國人,也不想知道世界上有沒有外國人。因為他在中國呆了大約12年,到過多個地方,所以他的話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

透過以上我們可以發現,傳教士衛匡國其實是有點偏向於清朝的,只不過說得比較隱晦。所以閔明我才說,他常聽說衛匡國的意見是韃靼佔領中國是合法的,但他卻沒能在衛匡國的書中找到這方面的證據。而閔明我本身是很不喜歡清朝的,因為他曾在康熙年間受過拘禁。

下一篇文章:

漲知識:荷蘭人對明清戰事的一些看法